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養子柴榮(後改稱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漢主劉崇聞訊,十分高興,他認為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他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後周。剛剛即位的周世宗柴榮,面對大軍壓境的北漢主劉崇的軍隊,不顧眾人勸阻毅然御駕親征。這便拉開了史上有名的高平之戰的序幕。

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當年二月,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餘及步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到達晉陽(今太原),北漢主以張元徽為先鋒,領兵三萬,聯合進逼澤、潞二州,後周澤潞節度使李筠穆令以兩千步騎抵禦聯軍,在太平驛(今襄垣西北)被打敗。聯軍乘勝包圍,除留少量部隊圍困潞州(今長治)外,大部隊長驅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周世宗得到入犯警報,決定親征抵抗,親率周軍北上太行,迎擊契丹北漢聯軍。三月十日,周軍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周世宗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彥超領精騎居中,與聯軍對峙,張永德領禁兵緊隨世宗。而聯軍的部局是:北漢末劉崇居中軍,將臺設渠頭村;大將張元徽領左軍,將臺居東,在高都鎮東嶺村;契丹楊袞領右軍,將臺居西,在巴公鎮宮莊村。陣容嚴整,擺出決戰的架勢。

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北漢主看到後周人馬不多,認為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決計拋開契丹援軍,僅用漢軍去擊敗周軍,同時讓契丹人看看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們也都表示同意。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提出了不同意見。北漢主不以為然,沒有采納。楊袞便選擇了沉默。當時東北風很大,突然又轉為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向北漢主進言,勸北漢主出擊。樞密直學士王得中認為風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不聽,命東軍先進攻,張元徽親自率領千餘精騎衝擊後周的右軍。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於是陣前投敵。後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戰事緊急,後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左右的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

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當時還是後周禁軍將領的趙匡胤,先招呼同伴向前衝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後,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後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雖然北漢主親自揮舞旗幟,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漢軍的潰敗。楊袞看到後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漢主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契丹騎兵撤退了。從戰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軍劉詞的前進。劉詞不聽,率軍前進,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餘人,隔山澗佈陣,企圖抵抗。後周軍得到增援,又發起猛攻,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後周軍一路追殺到澤州的高平城,北漢兵殭屍佈滿山谷,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僅僅率領百餘騎兵狼狽脫逃。高平大戰,後周軍取得全勝。

高平之戰:周世宗以少勝多,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縱觀整個戰局,周世宗柴榮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和他的英勇神武不無關係,面對自己的將領陣前降敵他依然能夠做到鎮定自若,不亂陣腳,這才使得渙散的軍心得以再次凝聚。試想一下倘若當時柴榮怯懦了,唯一的結局就是身死人手。反觀劉崇,他的驕傲輕敵,不懂逆風作戰的危害,聽不進意見無疑都是導致他最終失敗收場的致命因素。

高平之戰是歷史上的有名戰役,經此一戰,中原王朝由弱轉強。此後,周世宗選賢任能,南征北戰,掃平割據,也為以後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