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寶色的傳奇—宣德爐

珠光寶色的傳奇—宣德爐

明朝宣德年間,暹羅(今泰國)嚮明朝廷進貢了數萬斤黃銅(即“風磨銅”)。此前的幾千年裡,中國鑄造鼎器所用的多數是青銅,很少用黃銅,所以,明宣宗面對這些有黃金般光澤的“風磨銅”如獲至寶,決定用之製造宗廟祭祀的鼎彝和內府日常使用的爐具。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宣宗責成宮庭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人督辦製作了一批精美絕倫的黃銅香爐——宣德爐,也常稱宣爐。自此也開創了大量使用銅爐的先河。

宣爐不僅首次使用了優質的黃銅,而且冶煉極為精純。普通的銅經過四煉即可呈現出珠光寶色,而宣爐所用的銅,最精者十二煉,最劣者也有六煉。此外,還熔鑄使用了數百兩赤金,數千兩白銀,以及不計其數的名貴寶石。

珠光寶色的傳奇—宣德爐

除了用料的精良,宣爐的鑄造方法也有很大的創新,不同於以前的翻砂法,宣爐所採用的是更為細緻的失臘法。砂模顆粒粗糙,而蠟模則平滑、細膩,使宣爐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滑柔順的質感。

由於用料和製作工藝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爐的顏色具有極為特殊的古樸大雅的韻味,這也是其能成為爐中極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裡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

珠光寶色的傳奇—宣德爐

不僅色質典雅。宣爐色皮的種類也十分豐富,僅著斑色就有硃砂斑,硃紅斑,石青斑,石綠斑,黑漆古斑,淡藍斑,棗紅斑等許多種;至於腳色則更加豐富,如慄殼色,棠梨色,蠟茶色,琥珀色,藏經紙色、甘蔗紅,海棠紅,桑椹色,豬肝色,石榴皮色等等。而且,若用溫火燒煉,還會呈現出絢爛多變的色澤。

珠光寶色的傳奇—宣德爐

宣爐在造型上也十分考究,每一款式都要經宣宗本人審定。宣爐大多仿自夏商周的名器以及宋元名窯的經典,如商朝的父已鼎、如文方鼎、象形鼎,周朝的文王方鼎、乙毛鼎、益鼎等;宋代柴、汝、官、哥、定等名窯的瓷器。同時也參照了《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記載的款式。爐器的耳、邊、口、足等細微之處都是精心製作。耳的種類就有朝天耳、環耳等五十餘種,邊有二十餘種,口有十餘種,足有四十餘種,可謂洋洋大觀。

珠光寶色的傳奇—宣德爐

自宣德鑄爐成功,直至清朝,一直有很多人追隨仿製。最早的仿製者是參與鑄爐的官員吳邦佐。宣爐停鑄之後,吳氏就依照宣爐的製法並召集鑄造宣爐的工匠自行鑄爐,故其所鑄香爐的品質極高,幾可與宣爐媲美;此外還有且閒主人、高氏等人所鑄的爐也十分精良。其它仿製者很多,但質量都明顯遜色。算上後來追加的爐具,宣德鑄爐總計不過一萬餘座,並且深藏宮禁,普通人難得一見。也多虧仿製者廣為冶鑄,才使世人有幸一開眼界。至於民間的偽制者更是不計其數,甚至演變出了一系列的偽制方法。

經過五百餘年的風風雨雨,由呂震所督辦的宣德三年鑄造的銅爐已經極為罕見了。而且,對於那些精心鑄造的仿製品,連文物專家們也難以確證是否是宣德三年所鑄。不過,流傳下來的一些優質的仿製品也極為精良,仍然具有極高的價值。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識、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轉讓的話歡迎下方留言或關注頭條號私信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