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2018年是中国影视业风雨不断、困难叠加的一年:影星范冰冰‘阴阳合同’案引发的全行业被查税,再碰上中国经济放缓、资本撤退,一股寒流席卷整个行业。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在寒潮中首当其冲,大量民间工作室关闭,大批‘横漂’没有戏演,‘中国好莱坞’熙攘的景观不再。而今,范冰冰近期频频现身社交媒体,为全面复出投石问路。她也许将走出冬天,但影视圈仍然冷飕飕。在横店跑龙套的打工族,在不同角落谋生的小人物们,梦想能否经受得了寒冷?

20多岁的河南人魏江涛农历新年过后到横店当群众演员,“横漂”10来天只接到三个通告,赚了不到300元(人民币,下同,约60新元)。

“有戏就赚钱,没戏就吃老本,钱花完了实在没办法就回老家,去富士康干活。”

见到魏江涛时,他正在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演员服务部门口等着“捡鸽子”。

这里是横店群众演员的联络处,接到演戏通告的群演会在此集合,等着剧组派巴士来接。

服务部右侧的墙上贴着《我是路人甲》的褪色海报和宣传照片。这部香港导演尔冬升拍摄的电影2015年上映,讲述了一群横店群众演员的故事。在横店“漂”着的好些群演,正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才来到这里。

墙的一边展示着“横漂风采”,几幅群演的照片围着一个大大的“梦”字,一些笔画已脱落。

服务部里有不少像魏江涛一样等“捡鸽子”的人,他们围在一起下象棋、打台球,或是在抽烟、低头玩手机。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没接到通告的群演会在演员公会的演员服务部逗留,一边等着有人放领队鸽子,替补进剧组干活,一边聚在一起下象棋或打台球消遣。(杨丹旭摄)

“捡鸽子”是横店群众演员中的行话,没接到通告的人会在群演的集合点等,希望有一些报上戏的人临时放领队鸽子,他们就能替补上阵。

去年以来,横店需要大量群演的剧组特别少,很多群演接不到通告只能指望“捡鸽子”,运气好的时候能替补上场。一些勤奋的人冬天凌晨就出来等,有的从早等到晚,多数时候空等一场。

魏江涛说:“白等也得等,总比在屋里躺着强……捡到鸽子,至少有顿饭吃,赚几十块钱。”

虽然很多群演都抱怨剧组的盒饭“很难吃”,甚至有人遇过剧组拿隔夜饭菜打发群演,能吃上一顿饭多少还是帮他们省了一笔开销。不过因为影视行业不景气,每个剧组都在减预算,有群演透露,一些剧组现在会争取在饭点前收工,省下群演的餐费。

横店从夏天迈入“寒冬”

两个星期前,《联合早报》记者来到横店镇,走进中国影视业寒冬下的“横漂”生活。

号称世界最大户外影视基地的横店位于浙江东阳,人口不足10万人。1996年为了拍摄电影《鸦片战争》,这里修建了第一个影视基地广州街。

如今,横店的景区和片场融为一体,大大小小有10多个,从“秦王宫”“北宋都城”,到几乎一比一克隆的“紫禁城”,能够以假乱真的“圆明园”,再到19世纪“广州、香港街区”“中共延安根据地”,在这里的一天,能让你穿越中国数千年。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横店累计接待2500多个剧组,是中国产量最高的影视基地,有人因此称它为“中国的好莱坞”。

这里拍的影视剧以年代戏和古装戏为主,不夸张地说,中国每三部古装戏中就有一部诞生于横店。去年红遍整个中国,甚至红到东南亚、日本的《延禧攻略》正是在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取景。

除了提供影视剧拍摄场地,横店多年来也搭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化影视产业链,将民间资本与力量有序地引入横店,成为推动中国影视行业发展的积极“正能量”。

然而,去年影视行业偷税漏税、资本出逃等接踵而来的风波,加上官方的收紧题材限制,中国影视业陷入低谷,作为影视业晴雨表的横店自去年夏天一步迈入“寒冬”。

大制作减少 低成本网剧增多

距离横漂广场不远的清明上河图路上,一些挂着招牌的影视工作室人去楼空,还在营业的零星几家门可罗雀,冷冷清清的景象似乎与“清明上河图路”的街名不太相称。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横店影视城荣景不再,清明上河图路的一些影视工作室年后迟迟没有开门,整条街道格外冷清。(杨丹旭摄) 

路边上一家名为亿人影视传媒的老板刘小威受访时说:“以前这条街基本上都是工作室,现在都没剩几家,很多人都不干了。”

他指着街对面一家民宿外挂着的招租告示说:“现在很多房东的房子都空着。行情好的时候,顶楼随便搭个小平房都能租出去,现在装修得好好的都没人租。”

记者在横漂广场一带走动,时不时有人上前询问是否要租房子,据一些当地人说,横店人气最旺的时候,这一带的民宿一房难求,好些群众演员得到很远的农民家中租房。

据影视城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横店影视城去年接待剧组370个,同比增长26%。

虽然官方数据显示横店的戏并没少,但当地的群演或从事影视业的人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

刘小威指出,横店去年下半年大制作很少,反而成了网剧和网络电影扎堆拍摄的地方,但这些项目投资低、回本快,不足以让横店回暖。

他说:“一些网大(网络大电影的简称)才拍10多天,横店一定要来大剧组,一拍三五个月,每天都需要大量群众演员,大家才有饭吃。”

横店出名的“道具大王”朱冬青(47岁)也观察到,去年生意比往年逊色了不少,找他做道具或向他租道具的剧组不仅更加挑剔,出手也不如以往阔绰,有的会把道具的数量一压再压。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横店‘道具大王’朱冬青曾为上千部影视作品制作和提供道具,工作室有上万件战争年代的老古董。(杨丹旭摄)

朱冬青老家在浙江磐安,是木雕师傅,2000年开始从事影视道具工作,从一开始跟组干活,到后来开设道具工作室,他前前后后与上千个剧组合作过,不久前他还与人合伙成立影视特技公司,打算找机会投资拍电影,算是“圆梦”成功的一员。

记者找到他时,在横店拍摄的《梦回大清》剧组正找他修改一把长刀,请他在刀鞘上镶上八只神态各异的狮子。不过整整一个上午,没有其他剧组上门或打电话找他。

去年底横店入冬后,因为生意不多,朱冬青的“朱仔影视道具工作室”有时上午9点才开门,而之前他和太太每天七八点钟就会开始营业,有时候早上6点多就有剧组来敲门找他租道具。

他说:“去年剧组确实比较少,还有很多组停拍,大家都在观望,影响还是蛮大的。”

中国影视业去年迎来严厉整改

记者走访的那几天,无论同群演、影视从业者,或是德士司机、普通民众聊到横店的光景,“范冰冰”都是一个高频词,在他们的理解中,一切变化的起点都是“范冰冰那件事”。

在小型影视公司从事后期制作的陈杰(27岁)告诉记者:“我原本还蛮喜欢范冰冰的,现在不喜欢了。”陈杰三年前从福建到横店当群演,之后在横店影视城做临时工,帮游客拍微视频。

去年5月,范冰冰的“阴阳合同”事件在中国影视界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明星偷税漏税、天价片酬等业内的“公开秘密”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影视业迎来近年来最严厉的大整改。

“阴阳合同”黑幕撕开后,有圈内人士爆料,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直接介入,下令提高明星缴税率,由原本最低6.7%左右飙升至42%;新税制去年8月1日起生效,并要求一次性补缴六个月税款。

那段时间整个影视圈风声鹤唳,业内消息指,税收成本大增直接导致全国叫停70多部影视作品,大量影视工作室为避免补交税款申请注销公司;影视圈也不断传出明星因税务问题被约谈。

一名横店的业内人士直言:“制作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谁还敢开机?有些拍到一半撤了,有些还没开机就黄了。明星也没心思拍戏,都忙着注销公司去了。”

去年9月,官方又发出“限薪令”,规定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面对片酬不超过总片酬70%的新红线。

横店各影视工作室去年下半年也接到通知,由定期定额征收税款变为查账征收。一份《横店工作室会议内容》文件去年11月在横店影视界传开。

文件称,税务总局下达浙江税务局,要求影视工作室展开税务自查自纠,规定“工作室需要按照2016年至2018年三年总收入的70%(最少)按个人劳务计算税款,需补缴费用和滞纳金”。

税收自查自纠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后,横店影视城通知所有像陈杰这样的临时工必须严格按规定缴税。

“之前我赚的算劳务报酬,税率很高。一个月收入4000元,扣除800元减免,剩下3200元要交20%,相当于一个月少640元。”

陈杰对这些数字滚瓜烂熟,显然这笔账他算了不止一次。他说:“明星有钱,应该给国家多做贡献……六七百元对我们横漂,那可是一个月的房租。”他于是辞去影视城的工作,加入一家答应帮他交税的小型影视公司。

经济放缓引发影视业资本退潮

受访学者和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去年经济放缓、资本市场“钱荒”等大环境因素,也让重拳监管下的中国影视业进一步降温。

中国电影市场过去10年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去年全年总票房创600亿元新高;中国电视剧售价也节节上升,有电视剧的单集版权甚至飙升到每集900万元,这些纪录不断刷新的背后,资本和热钱的疯狂涌入起到关键作用。

胡智锋:经济放缓让投资谨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影视行业的投资有短频快效应,见效快、利润高,而且能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例如影视拍摄点能拉动旅游、餐饮等发展。

他分析,当经济发展势头活跃时,大量投资洒向影视界,让影视界成为热钱追逐的领域,成就了中国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影视界热闹的景观。

不过,2018年中国经济走势一路放缓、信贷面临紧缩,各行各业都传出遇到“钱荒”,影视领域也出现资本大撤退。

特别是在影视行业各种负面舆情下,市场的投资情绪更是冷淡。中国影视板块股价去年几乎全线下跌,影视龙头华谊、唐德、慈文等公司的股价更是断崖式下滑。

胡智锋说,官方严查影视行业偷税漏税后,对很多投资者而言投入产出效率降低了;此外,“当经济增速下滑,整个资金链不充足,大家都觉得钱比以前更紧张了,投资自然更加谨慎。”

有分析也认为,一个行业从爆发式增长到成熟,总要经历挤泡沫的过程,资本钱荒反而有利于行业回归理性,影视业也不例外。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一轮的低谷和下滑,正是中国影视行业完善、健全的必经之路。

上海一名影视业内人士受访时直言:“以前热钱多,资本方也不懂,被你忽悠两句就给你投资,但实践下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他形容,中国影视行业这轮“寒冬”更像是上升过程中的调整。“前面增速太快了,太膨胀,变得有些畸形,现在把不合格的淘汰掉,把不规范的纠正过来,未必是坏事。”

庄澄:影视行业规范化的必要

熟悉内地影视行业的香港编剧家协会会长庄澄受访时也形容,此轮低谷是整个影视行业慢慢走向规范化的过程。

他指出,内地影视行业存在诸多不规范的操作和漏洞,甚至被一些人当做投资和赚钱的工具,监管收紧、资本理性化都有助于纠正这些问题,整肃行业的生态。

庄澄相信,影视业寒冬中留下来的人会更加努力做出好的作品,短期出逃的资本未来看到优秀的作品还是会进入,“这个行业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的剧本”。

影视寒冬下 “横漂”继续追梦

横店最繁华的镇中心,一家电玩店的扩音器大声播放火箭少女101充满魔性的《卡路里》,这首“抖音”上的网红歌在中国三四五线城市爆红,歌词重复“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变成万人迷”,似乎在替数万名“横漂”呐喊。

发达的影视产业在横店成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演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横漂”。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群演接到通告后须到指定的地点集合,等候‘群头’(中)点名,多数人并不知道会被派去哪个片场。

农历新年过后,位于横店影视产业试验区内的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门庭若市,一批批中国各地民众到这里报名做“横漂”,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

在横店,所有群众演员都要在公会登记。初到横店的人,只要租了房子办好暂住证,再出示身份证,花10元就能在那里办理一张演员证。公会会对新来的横漂做简单的入职培训,记者到公会的当天,培训课室中济济一堂。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农历新年后,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迎来大批报名当群众演员者。培训课室里张挂着‘跑龙套也可以自食其力,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梦想’的励志标语。(杨丹旭摄)

和这些新来的横漂交谈,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影视圈整改、宫斗剧禁令的影响,更不了解影视业资本出逃。

他们到横店都是为了很简单的目的:想当演员、想体验生活,或者只是单纯地把横店当成影视业的“东莞”,要找一份工打,有没有戏演,能不能赚到钱,来了再说。在外人看来,驱赶他们的更多的是一时的冲动或好奇心。

来自山东的小刘(22岁)年后辞掉在青岛海尔工厂里的质量检验员领班工作,放弃每个月4000多元稳定收入来横店。她说自己喜欢表演,从小想当演员,虽然家人反对,但她“不试不甘心”。

她说,辞工就是为了不留后路,她坚信自己“再辛苦都能坚持下去”,但她还是有点忐忑地问记者:“你说会不会有点幼稚?”

“横漂”是横店影视产业最底层

跑龙套的群演长期生活在横店影视产业的最底层。他们吃着剧组的盒饭、住着月租几百元的民宅,有的还是八人一间的大通铺,但他们是横店离不开的一个群体,在各种影视剧中充当百姓、士兵、丫鬟、宫女、难民等必不可少的“背景”。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群演到了片场穿上戏服,才知道要演的是士兵、百姓或是嫖客。(杨丹旭摄)

据了解,最普通的群演一天10小时的通告费为100元,演员公会抽取约10%。碰到剧组有特别要求,群演会有一些额外补贴,例如“躺尸”能多赚10元,倒不是因为扮尸体要演技,而是为了去晦气。一些群演当天就会把10元花掉,寓意“破财消灾”。

起早、拍夜戏、披麻戴孝、脸上抹灰涂血,群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演清宫戏时,男群演要是愿意剃光头能多赚40元,剃鬓角多10元。有群演冬天拍淋雨的外景戏,泡在水里瑟瑟发抖几个小时赚了200元,但也有人因此大病一场不够付医药费。

一些受访的群演透露,过去通告多时一个月打底能赚2000多元,运气好有三四千,现在有时候连1000元都凑不上,有些群演悄悄在片场做直播,赚得比剧组给的钱都多。

长相好的群演能做“前景”,一天收入两三百元,极少数有演技、有颜值、有人脉的群演偶尔能接到“特约”任务,能有一两句台词,月入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身手好的人还会加入横店的“武行”,参演各种武打戏,或是帮角色演员做替身。

据了解,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大约有6万8000名注册的群众演员,目前还留在横店活跃的估计只有7000人至8000人。

“横漂”中流传着各种成功的励志故事,有人从群演转做各种幕后工作;有人开演员经纪公司,甚至给当红明星做经纪人。也有一些有人脉和经济基础的人在横店开设自己的影视工作室,开始投资网剧,当起了制片人。

横店:梦想与现实并存

不过,绝大多数人怀揣梦想来到横店,很快就会发现梦想再大,最后都会回到现实的原点上。

湖南女孩杨之晴(20岁)告诉记者,自己个子不高、皮肤略黑,在女群演中并不出挑,因为有舞蹈功底,有时能接到一些有古典舞的戏。

她的梦想只是演一个小角色,能说上一两句台词,但来横店一年后,她心里很明白,实现这样的小目标都“太难了”。

中国特稿:影视寒冬袭横店 横漂有梦不冷

群演杨之晴(右)希望能演一个有一两句台词的小角色,她的好姐妹马海燕则梦想演女一号,但两人都知道,实现梦想太难。(杨丹旭摄)

“那么多人在横店,除非你特别漂亮,否则永远都是路人甲……有一次有剧组招人演妓女,我说‘我能演,我放得开’,没想到在我后面来了一个高个子女生,长得特别漂亮,我想一定不会选我了,果然一点音讯都没有。你说尴尬不尴尬?”

杨之晴把这事当笑话讲,但酸楚写在脸上。

在横店,女群演的通告原本就少,她们还面对各种潜规则,但凡相貌过得去的女群演,多少都会碰到诱惑或骚扰。

女群演中有些愿意靠利益交换,换取做特约的机会,特约演员不仅有台词,也有特写镜头,最重要的是,有时一天能赚几千元,相当于辛辛苦苦演一个月普通丫鬟或百姓的收入。

杨之晴也曾碰过骚扰,但她不以为然,她说她有底线。

问她后不后悔来横店?她摇头说,不想回到过去的生活。前两天她梦见自己回到幼儿园上班,还在梦里跟自己过不去,问自己“为什么要回来”。不过,采访到一半时她突然杀出一句:“别让孩子干这行。”

后记:都是王宝强害的?

记录下这些“横漂”的故事离开时,横店依旧下雨,和德士师傅聊起这群有“演员梦”的年轻人,他对记者直摇头说:“都是王宝强给害的!”

中国影视演员王宝强是极少数从群演起步红起来的明星,被很多横店的年轻人视为人生的标杆。

今年1月周星驰电影《新喜剧之王》上映前,参演的王宝强到横店做路演,横漂广场被挤得水泄不通,有群演说,“看到王宝强好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一个多月过去了,广场上那幅宣传横幅已经被雨淋得有些陈旧,横幅上那行小字仍清晰可见:“跑龙套也可以自食其力,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梦想”。

在中国影视业的这场寒冬里,这句电影台词点燃了这群“横漂”心中的一腔热火,在冬雨里,也轻易浇不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