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邊組建,邊應急,邊建設


2019全國兩會 | 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邊組建,邊應急,邊建設

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黃明。(應急管理部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2月28日《南方週末》)

“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是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要真正發生‘化學反應’。”

5.7級的地震發生在吉林松原,這是2018年5月28日深夜1:50,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掛牌運行的第43天。

作為“一把手”,黃明的“應急狀態”就此開啟。從2018年3月22日中組部宣佈任命起,作為黨組書記、副部長的黃明就與部長、黨組副書記王玉普共同構成應急管理部的“雙首長”領導體制,代表中國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

黃明曾在公安部任職近十年,眼下的任務算不上“跨界”。在公安部任副部長期間,他抓戶籍改革,也抓道路、春運、高考、涉醫涉藥、節日大型活動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在一次全國森林公安森林防火工作會議上,他要求森林公安“做堅強的森林衛士,築堅固的綠色長城”。

這一次有所不同,按照中央的機構改革部署,他們要“從零到一”地組建一個部門。

改革情況最複雜的部委

“把分散於各有關部門的應急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我國應急管理戰線幾代人的夢想。”黃明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

中國的應急管理制度初建始於2003年抗擊SARS,主要依託政府辦公廳(室)的應急辦發揮協調作用。但由於應急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應急資源部門分割、低水平重複的問題突出,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各部門協調不足,權責配置亦不夠清晰,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出臺,明確提出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的應急管理體制。但從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應急管理能力薄弱的問題始終存在。據財新報道,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後,到場的領導現場研究應該成立幾個部門、怎麼救援。

而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要整合包括國家安監總局、國務院辦公廳、公安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中國地震局在內的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涉及5個國家級的應急指揮協調機構,以及公安消防和武警森林20萬人的轉隸整合。

“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是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要真正發生‘化學反應’。”2019年1月22日,在應急管理部組建後首次新聞發佈會上,副部長孫華山回答南方週末記者提問時強調。

這個表述是黃明提出的。“組建應急管理部不是哪一個單位改名字,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應急管理部掛牌運行的第三天,《人民日報》刊登的專訪中,黃明用“脫胎換骨”形容體制重構的力度。

“這次改革,應急管理部是涉及職能整合最多、情況最為複雜的部門,所以我們的改革任務很重。”孫華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合編、合心、合力”

除了實行“雙首長”制,因為管轄準紀律部隊性質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部隊,應急管理部還罕見地設置了“政治部主任”,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原副主席、公安廳廳長、黨委書記許爾鋒擔任。領導班子的11名成員履新前,分別在公安部、國家安監總局、中國地震局、水利部、國家食藥監總局等部門任職,其中副部長孫華山兼任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副部長鄭國光兼任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副部長黃玉治兼任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黨組書記、局長,副部長葉建春兼任水利部副部長、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

黃明在前述專訪中表示,在新機構運行前,原有機構照常運作,職責照常承擔,“把能夠接的先接過來,比如國務院應急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國家減災委等已轉隸到位,而防汛抗旱指揮部職能,今年先由水利部承擔”。

“要處理好積極與穩妥的關係,既加快推進,又堅持實事求是、有序推進、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劃轉一個,穩定運行一段,再交接下一個,確保按中央部署要求順利完成職能劃轉。”2018年3月30日,在應急管理部首次召開的機關幹部會議上,黃明提出要真正做到“合編、合心、合力”。

2018年4月,應急管理部基本完成集中辦公;6月底,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推進會的要求印發執行“三定”方案;10月9日,公安消防部隊整體移交;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並致訓詞,這支隊伍的隊旗、隊徽、隊服、誓詞都是總書記親自審定的;12月底,公安消防和武警森林部隊轉制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新組建的部門不同,應急管理部雖已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印發“三定”方案,但至今尚未掛網公佈,應急管理部網站的“機構”一欄,目前仍只有領導班子的信息,不見職能配置、機構設置的情況。

南方週末從原武警黑龍江省森林總隊大興安嶺支隊獲悉,轉制後的配套改革措施尚待落地。四川省地震局則表示,目前地震局已有部分職能劃歸四川省應急管理廳。

“人努力,天幫忙”

2018年12月29日的黨組會議和部長辦公會議上,黃明要求“在今年‘邊組建、邊應急’的基礎上,把明年作為建設年,堅持‘邊應急,邊建設’”。

變化體現在應急處置的速度與層級上。組建不到一年,遇重大生產事故或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部幾乎無一例外地派出由副部長或黨組成員帶隊的工作組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而在處置川藏金沙江堰塞湖險情時,應急管理部牽頭進行部際會商9次,增派兩位副部長率領地質、水利、工程、爆破專家工作組趕赴現場,最終創造了人員零傷亡、人工成功干預重大堰塞湖險情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險情結束後,應急管理部分別向長江委、中國氣象局、中科院及已成為應急管理部直屬單位的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致信感謝。

2019年首場新聞發佈會上,應急管理部交出第一份成績單:2018年累計啟動47次應急響應,成功處置應對了超強颱風“山竹”、山東壽光洪澇災害、內蒙古汗馬森林火災、川藏邊界4次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災害,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同比近5年來平均值分別下降60%、78%和34%。

“颱風‘山竹’與以往路徑相似、強度相近的颱風相比,損失最低。”應急管理部書面回覆南方週末記者時稱。

“人努力,天幫忙。”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概括自然災害損失大幅下降的原因。

但“應急”二字不能完全概括應急管理部去年一年的工作。事實上,由於完全整合了國家安監總局的職能,黃明到任後開的第一次視頻會議就是抓安全生產。此後不難發現,應急管理部每週一的工作例會都會研究安全生產問題。

儘管如此,仍發生了造成12死、10傷、2失蹤的遼寧本溪龍新礦業“6·5”炸藥爆炸事故和四川達州商貿城火災事故。在2018年6月11日的部長辦公會議上,黃明措辭嚴厲,要求“以極端認真負責的態度深入查找問題根源”“以極端負責的態度抓整改”“以極端認真負責的態度抓責任落實”。

應急管理部向南方週末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較上年實現“三個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和33%。“實現了20年最好水平”,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年未發生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