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夏侯惇(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後人。曹操起兵時即追隨左右,是曹操最為信賴與倚重的人之一。

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夏侯氏與曹氏共八位重要人物合作“諸夏侯曹氏傳”,這也是後世稱曹魏“八虎騎”的由來。若論軍事才能誰是八虎騎中最強的,大部分人首推曹仁,也不乏夏侯淵、曹真的支持者,但夏侯惇卻在陳壽的八人傳記中排序第一。指揮作戰水平並不突出的夏侯惇為何會受到如此重視,今天就為您講述他的事蹟。

在《三國演義》中大部分人物是與歷史基本吻合的,也許具體事蹟會有改動或誇張,但人物性格、形象還是按照史實去塑造。有少部分人則是羅貫中老爺子全新設計過,與歷史形象大相徑庭。由於大部分人熟知的三國人物就是演義中的形象,導致夏侯惇通常被描述成作戰奮勇,武藝高強的猛將,而由於“拔矢啖睛”的故事太過深入人心,夏侯惇性如烈火、相貌兇悍的藝術形象也被深深固定下來。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上)

夏侯惇重大事件之一——起兵元老

早年的夏侯惇確實性格剛烈,十四歲時,因為有人羞辱他的老師,夏侯惇便將那人殺掉。這件事史書沒有記載細節,不知道經過,也未記載後果,只知夏侯惇因為此事而“以烈氣聞”。要知道東漢末年不是什麼人都能讀書的,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會有老師教。而夏侯惇殺人這件事也不是秘密,傳開了之後僅僅是他剛烈的性情廣為人知,卻未受到處罰,不然後面他也不可能平安無事跟隨曹操起兵。

所以夏侯惇的出身是不低的,這一枝夏侯氏遠比夏侯淵那一枝有實力,夏侯淵曾經為救亡弟之女而捨棄幼子,又曾替曹操頂罪而被抓進大牢,實在夠慘。夏侯惇則不僅年少時有書可讀,殺了人也能平安無事,正說明夏侯惇是大族出身,是上過學的文化人,並不是演義中單純武夫的形象。如果沒有後來的亂世,夏侯惇多半將走上仕途,安安穩穩做個文官吧。

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三國志夏侯惇傳載“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注意這裡的裨將是指副手,而非裨將軍職位。因為曹操的騎都尉是漢靈帝為鎮壓黃巾軍而允許地方自行募兵而封的臨時職位,所以曹操的部隊是自己拉起來的,軍中職位也由曹操自行任命。所以說,夏侯惇起兵伊始就是曹操的副手。

初平元年(190)正月,討董卓聯合軍組成,袁紹上表曹操為代理奮武將軍,夏侯惇則擔任曹操的司馬。在汴水之戰中曹操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殺得大敗,士兵死傷過半。由於關東聯軍中只有孫堅作戰勇猛,對戰董卓軍硬碰硬連戰連捷,眼看江東子弟兵如此強悍,曹操很是羨慕,於是曹操帶著夏侯惇跑到揚州去募兵。三國志武帝紀中載“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

當時的曹操與夏侯惇招募了四千多江東士卒,但民風剽悍的江東子弟可不是誰都能鎮得住,從揚州往兗州行軍,路途太過遙遠,結果在走到龍亢時夜裡發生了叛亂。最後四千人大部分都跑掉了,只剩下五百人繼續跟著曹操。這驚魂一夜夏侯惇也在場,跟著曹操一同左突右殺好不容易平安跑出大營。

初平二年(191),曹操擊敗與袁術聯合的黑山軍於毒、白繞、眭固,以及南匈奴單于於扶羅等勢力。曹操當時站在袁紹陣營一邊,所以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而夏侯惇被任命為折衝校尉,領兵駐紮在白馬。

初平三年(192),兗州刺史劉岱在平定黃巾軍時陣亡,曹操被推舉成為兗州牧,而夏侯惇則接替曹操成為東郡太守。東郡作為曹操最早得到的地盤,意義不言而喻,這個任命體現出夏侯惇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上)

夏侯惇重大事件之二——失城被綁

興平元年(194)夏,曹操父親曹嵩在前往兗州路上被陶謙派人截殺,盛怒之下的曹操主力盡出,連克徐州十幾座城,每破一座城,將城中軍民全部屠殺殆盡。面對如此暴行,當初擁立曹操做兗州牧的

東郡守備陳宮、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等兗州本土派大為失望,後悔支持曹操,於是聯合起來叛亂,這些人迎接呂布成為兗州牧。

當時夏侯惇是東郡太守,駐紮在濮陽。兗州各地突然叛變,一時間局勢混亂。曹操家人都在鄄城,夏侯惇擔心有失,急忙率領手頭不多的部隊前往鄄城。路上恰好遇到呂布,雙方交戰。不多時呂布主動撤離,夏侯惇一心要確保曹操家小安全,並未追擊。然而呂布假裝撤退,實際趁機去攻打濮陽,此時曹操主力尚在攻打徐州,夏侯惇又帶著不多的士卒出城,守備空虛,結果呂布毫不費力佔領濮陽城,城中輜重物資全部歸了呂布軍。濮陽是東郡治所,佔據這裡呂布便獲得了一個重要根據地。

公平地說,夏侯惇丟失濮陽實屬無奈。據三國志荀彧傳載,是荀彧發現呂布軍有異動,兗州可能生變,於是派人緊急通知夏侯惇前往鄄城保護曹操家小的。畢竟濮陽城再重要,丟掉還可以奪回來,曹操家人要是有什麼不測,後果可不堪設想。夏侯惇進入鄄城,於當夜即斬殺數十名叛亂分子,以強硬手段穩定住鄄城局勢。

當曹操聞訊率軍趕回時,兗州幾乎全境倒向呂布,只有鄄城、範縣、東阿三城在夏侯惇、荀彧、程昱的死守下仍忠於曹操,最重要的是確保了曹操家小的安全,夏侯惇還是立下大功的。

在夏侯惇與呂布軍初次交戰後不久,曹操尚未回來時,有幾名呂布軍士兵前來投降。夏侯惇心想正好可以打聽一下呂布軍情況,於是親自接見了他們。這幾人接近夏侯惇後,突然將藏在身上的匕首抽出,搶前兩部就用匕首低在夏侯惇的喉嚨上。這些人挾持住夏侯惇,索要財物,營中曹軍大為驚恐,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部將韓浩聞訊帶兵堵在夏侯惇營門口,將各部將領召集起來,要求他們回去穩定住自己所部,不準擅自活動,於是各部軍營逐漸安定下來。接著韓浩帶領自己部下轉頭走進夏侯惇帳中,斥責綁匪道:“你們這些歹徒,竟敢劫持夏侯將軍,都不想活了吧!我領有討伐賊人的命令,怎麼可能因為一名將軍的性命就放縱你們?”衝賊人喊完話,又留下眼淚,哭著對夏侯惇施禮道:“我必須按照國法來處理,將軍,對不住了!”於是命令手下士卒攻擊綁匪。綁匪們本就只是圖財而已,若真心行刺夏侯惇早就死了,這些人一見韓浩如此陣勢都慌了,趕忙跪下磕頭,表示:“我們只是想搶些盤纏回家而已,還請饒命啊!”韓浩絲毫不為所動,在嚴厲痛斥綁匪們的惡劣行為不可饒恕後,全部斬首。

這些劫匪在綁架夏侯惇之前顯然沒有充分思想準備,面對必死局面既沒有撕票也沒有頑抗,想來韓浩的表現實在太超出正常人範疇,自己主將被綁居然不為所動,儘管這麼做符合國法,但誰真的敢這麼幹?偏偏遇到韓浩,只能怪他們太倒黴了。而夏侯惇則好運地毫髮無傷,順利獲救。曹操知道後,對韓浩說道:“你的做法稱得上萬世之法。”曹操簽署命令,宣佈今後再有劫持人質事件發生,連人質帶劫匪一併擊殺,不準顧及人質,自此以後劫持人質現象便消失了。

按裴松之註記載,韓浩援引的國法是出自東漢光武帝時期,然而自漢安帝、順帝以來,國家各項制度漸漸鬆弛,劫匪往往瞄準財產富裕的王公貴族,誰也不敢按國法規定的貿然動手。韓浩此舉的確符合東漢制度,但又是早已沒人敢執行的法律,所以這個舉動突顯了韓浩為人果敢剛猛的性格,也是對曹操的信任。他相信曹操能夠公正判斷,而曹操確實也是如此,還以此做示範簽發了命令。

這件事上夏侯惇雖然是受害者,但卻負有失察之責。要知道從起兵至此時曹操都拿他當二號人物,身居如此要職卻疏忽大意,沒有對來者嚴加防範。正常來說敵軍有人來投,起碼應該搜身,要親自盤問也應該保持距離,翻遍整個三國志,確有其他行刺之事,而且還有成功者。但對剛見面的降卒就如此大意,又被綁著威脅贖金,實在沒有第二個,確實有失一名大將的水準。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上)

夏侯惇重大事件之三——拔矢啖睛

曹操不久就率領主力部隊趕回來,於是夏侯惇跟隨曹操反攻呂布。在反攻過程中夏侯惇被呂布軍流箭射傷左眼,在演義中被描述成著名的拔矢啖睛。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中,詳細描述了這一戰經過。夏侯惇迎戰高順,兩人單挑。高順敗逃,夏侯惇追殺,不料另一名呂布軍將領曹性暗箭傷人,正好射中左眼。夏侯惇本能地用手拔箭,一下把眼珠子也帶了出來。夏侯惇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將眼珠給吃了,小宇宙爆發,拍馬閃到曹性眼前,一槍搠透面門,殺了曹性。

羅貫中這段寫得實在精彩,以至於通過這一事件徹底將夏侯惇固定為性如烈火,剛猛強悍的形象。似乎夏侯惇是類似於典韋、許褚的定位,憑自身武勇立足的猛男。讀者朋友請回想,演義中曹營大將,如夏侯淵、曹仁、曹真、張遼、徐晃等等將領雖然有單挑,但統兵指揮運籌帷幄的情節還是不少的。到夏侯惇,他幾乎就只剩下單挑,而無統兵情節了。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單挑都是虛構的。造成羅貫中如此處理夏侯惇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武將單挑大家都知道,真實的戰爭不是這樣的,雖然武將也衝鋒,也短兵相接,但沒人會一對一陣前大戰個幾十上百回合。

其次夏侯惇在失去左眼後,基本不再上前線,主要是作為曹操的後勤總管的角色出現,鎮守後方。但夏侯惇又地位非常高,這樣的武將如果照史實去寫實在無聊,近乎於文官。小說當然要吸引讀者,情節要精彩。

最後,夏侯惇失去左眼這件事史書記載非常簡要,沒有細節,給了羅貫中自由發揮的空間,恰好以此大加潤色,增加小說的可讀性。三國志夏侯惇傳載“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是的,歷史上對這件事就這幾個字,等於只給了夏侯惇獨眼這麼個設定,其他一概沒有。而這對於小說家來說乃天賜良機:有官方獨眼設定,實在太醒目太特別了,這樣的人設不好好利用豈不是浪費?人物性格以史實為基礎適當誇張,於是羅貫中老爺子神筆一揮,給加上時間地點人物,擴充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故事實在精彩,以至於在讓您想不出任何夏侯惇的經典戰役的同時,仍然能記住他剛猛果敢、驍勇善戰的大將形象。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惇篇(上)

說回曆史,開頭講過夏侯惇自小讀書,從歷史來看可能性格確實夠強硬,但他終歸是個文化人,並不是從基層拼殺起家的,他的起點就是曹操的副手。這樣的人不可能成天喊打喊殺,以蠻力取得如此地位的。而且,據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夏侯惇可是超在意自身形象的,軍中流傳盲夏侯的外號,夏侯惇非常不喜歡聽到。

失去一隻眼睛,就相當於毀容,所以他每當照鏡子時便會發怒,常常氣得把鏡子摔在地上。

按理說打仗受傷甚至陣亡都在所難免,將軍受傷並不是丟人的事,反而是光榮。但顯然夏侯惇是不這麼認為的,他雖然性格剛猛,但出身大族,內心更認同士人階層的身份,與寒門出身的將領心態是不同的,獨眼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兇狠、殘暴、武力指數爆表的那種,夏侯惇從來也不是這種人,所以他的內心很厭惡別人叫他盲夏侯。

總而言之,應該感謝羅貫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雖然與史實南轅北轍,但太過深入人心,小說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下一期將繼續為您講述有關夏侯惇的歷史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