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科彼默評析

本文是《謀攻篇》,著重在介紹用兵之人必須深入考慮的戰略和戰術原則。孫子在本篇中提出“全勝論“的思想,在該思想指導下論述瞭如何靈活機動地運用戰術,君主和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深入瞭解作戰雙方情況的必要性。

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戰而屈人之兵;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評析:用兵行事,強調謀略先行,是孫子兵法的一大特徵。兵家重謀,自然是因為用盡量少的損失還換取儘量大的效果,可以有效減少戰爭對己方的損害,也是兵家思想研究的價值所在。

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評析:本條體現了孫子兵法反對蠻幹的思想,用兵要講究對形式的客觀分析,包括隊軍力對比、形式分析等。不能硬碰硬,以卵擊石;也不能在處於優勢時猶豫手軟,錯失圍殲時機。

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亂軍引勝

評析:這條可以說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一個最早體現之一。君主畢竟不在一線,決策往往容易跟實際戰場脫節,而將帥如果在戰場上無法處理好君主掣肘的關係,那麼就可能在關鍵戰機面前分散精力,導致貽誤戰機,自亂陣腳,帶來失敗。

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上下同欲者勝

評析:將帥士兵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視為軍心獲勝。軍隊也講究個精氣神,上下能否同心同德,直接影響到作戰的質量和結局。

讀《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評析:可以說本句是整篇題眼,也提出了千古名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該思想自古以來便長盛不衰,足見其方法論通用性和理性光芒所在。在作戰的時候,務必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調研敵我雙方情況,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符合自己的作戰策略,才有可能確保每戰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