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科彼默评析

本文是《谋攻篇》,着重在介绍用兵之人必须深入考虑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孙子在本篇中提出“全胜论“的思想,在该思想指导下论述了如何灵活机动地运用战术,君主和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深入了解作战双方情况的必要性。

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评析:用兵行事,强调谋略先行,是孙子兵法的一大特征。兵家重谋,自然是因为用尽量少的损失还换取尽量大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战争对己方的损害,也是兵家思想研究的价值所在。

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评析:本条体现了孙子兵法反对蛮干的思想,用兵要讲究对形式的客观分析,包括队军力对比、形式分析等。不能硬碰硬,以卵击石;也不能在处于优势时犹豫手软,错失围歼时机。

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乱军引胜

评析:这条可以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一个最早体现之一。君主毕竟不在一线,决策往往容易跟实际战场脱节,而将帅如果在战场上无法处理好君主掣肘的关系,那么就可能在关键战机面前分散精力,导致贻误战机,自乱阵脚,带来失败。

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上下同欲者胜

评析:将帅士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视为军心获胜。军队也讲究个精气神,上下能否同心同德,直接影响到作战的质量和结局。

读《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评析:可以说本句是整篇题眼,也提出了千古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该思想自古以来便长盛不衰,足见其方法论通用性和理性光芒所在。在作战的时候,务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调研敌我双方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的作战策略,才有可能确保每战必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