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時的“兩腳羊”指的是什麼?

“兩腳羊”指的並不是草原上成群蓄養放牧的羊,而是戰爭災荒年份被拿來當做食物來吃的人,是有手有腳真真正正的人!!!

五胡亂華時的“兩腳羊”指的是什麼?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被稱之為“兩腳羊”的人,根據男女老幼的差異,還有特定和細緻區分的名稱:

老瘦男子的肉一下子煮不熟,需要多加柴火,所以叫“饒把火”;

年輕婦女估計最受歡迎,味道甚為鮮美,連羊肉都能給比下去,因而有了“不羨羊”的叫法;

幼小的孩童,身體骨骼尚未發育完全,可以連肉帶骨一起下肚,由此稱他們為“和骨爛”。

五胡亂華時的“兩腳羊”指的是什麼?

在血腥戰爭和連年災荒的悲慘年月,一些可以拿來吃的食物,包括草根、樹皮、老鼠都被搜食殆盡的情形下,餓到眼睛發紅的饑民往往會喪失基本人性,作出烹食人肉之類的動物獸行。

五胡亂華時期,以匈奴、羯、氐、羌、鮮卑為代表的北方遊牧、漁獵民族,趁西晉王朝深陷八王之亂的漩渦,逐漸侵入到漢族聚居的關中、中原等地區,與漢人產生了激烈的鬥爭衝突。

站在歷史長河的角度,延續長達300餘年的魏晉南北朝,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只不過對於當時居住在北方的漢人而言,胡人族群的入侵絕對是民不聊生的血腥災難。

五胡亂華時的“兩腳羊”指的是什麼?

如果說連年的戰爭,導致正常的農業生產、基本社會秩序混亂不堪,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被迫做出“易子而食”之類的舉動,倒也有幾分無可奈何的緣由。然而從歷史記載來看,“啖食人肉”似乎本來就是這幫茹毛飲血胡人的本性,根本無關乎食物是否供給短缺。

“《晉書·石虎傳》:(石)邃自總百揆之後,荒酒淫色,驕姿無道,或盤遊于田,懸管而入,或夜出於宮臣家,淫其妻妾。妝飾宮人美淑者,斬首洗血,置於盤上,傳共視之。又內諸比丘尼有姿色者,與其交褻而殺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賜左右,欲以識其味也。”

石虎作為後趙的皇帝,日常特需供應自然是充足及時的,但從他將宮女、尼姑等女性先淫汙再殺害後煮食的殘暴舉動看,顯然是一種極度的變態虐殺心理在主導這位羯族皇帝的行為。

五胡亂華時的“兩腳羊”指的是什麼?

相比於石虎的殘殺,前秦氐族皇室貴族出身的苻登,其嗜食人肉行為就更有恐怖的普遍性了。

受旱災、戰亂影響徵收不到補給的苻登,竟然在軍隊裡大規模得拿人肉當起了軍糧,並且還對手底下的將士講到:“你們早上戰鬥,晚上就能吃敵人的肉到飽,還擔心什麼飢餓呢?”嚇得與苻登敵對作戰的姚萇顫顫巍巍得對友軍說:“你們再不來,我們都要被苻登給‘吃光’了”。

以石虎、苻登為代表的“食人”行為,並不只是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族群的特殊個例,在五胡亂華時期天災頻發、戰亂日久、民族矛盾極度白熱化的大背景下,拿人肉來當食物的舉動,幾乎是那個混亂年代的普遍現象。

五胡亂華時的“兩腳羊”指的是什麼?

而這樣的人間慘劇,在往後的歷史中一再上演。如隋唐交替時期、五代十國亂世、明末崇禎年間,以及清朝旱災連年爆發的年份......

電視劇《天下糧倉》中有關“米肉”的描述,並非毫無現實根據的演繹。顆粒無收的大災歲月,為了一兩口吃的,當真會有賣兒賣女給人販子的現象。而“米肉”、“菜人”之類的東西,說白了就是人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