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後世也禰為明惠帝.由於明太祖實行實行分封諸五的制度,故各藩王均擁兵自重。諸皇子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雄,也最有野心。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淸君側”的名義發難,正式起兵,史稱“靖難之役”歷時三年,朱棣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謎

當燕軍入城後.徑奔皇宮而去,.卻只見宮中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幾天 後,軍士們找到一具燒焦的屍體,傳為建文帝遺體。.朱棣嘆息不已,於七日後以王禮為他們舉行葬禮。因為建文帝自焚而死與逃亡之說始終並存,故後來的史書都採取了比較嚴謹的說法。如《明惠帝本紀》上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南葬之”。後面又說“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實錄》也肖“出亡”二字,為建文帝失蹤留下千古謎團。

據說金川門失守時,建文帝本欲自殺殉國,翰林編修程濟向建文帝獻出亡之 策,冷建文帝剃了發,換上僧服,從御溝逃出城。過了一會兒,宮中火起,皇后馬氏投火目焚,人們紛紛傳言建文帝亦死於這場 火中於是,成祖以禮葬之(《明清宮廷疑 案》)。

也有傳聞,說燕軍人城後,建文帝下令焚燒殿宇與他準備自焚時,一個太監攔注了他.情願代君王而死,於是,建之帝趁亂逃走,而太監穿戴起建文帝的衣冠,騎蕾白馬,徑自向火中, 人們遠遠望見,以為建文帝自焚而亡(《明清宮廷疑案》)。

還何陣說史是神奇,當皇城將破時.太監王鈹對建文帝說,太祖昇天天時.留下一遺 逹文帝篋,並有遺言,說臨大難時開啟。這隻紅篋四周都用鐵封著,鎖也用鐵灌滿。砸碎紅篋後,裡面度牒、袈裟、帽鞋、剎刀,一應倶全,還有白銀十錠。篋內有一張紙,寫著逃跑的路線。建文帝長嘆說:“天意如此。”程濟當即為他削髮。隨建文帝出亡者總共有二十二人。決定逃亡以後,便在宮內燃起大火(《中國深宮實錄》)。

明成祖曾在宮中整整搜尋了三天,只證明皇后馬氏死於火中,卻始終找不到 建文帝的全屍。由於心中存疑,自永樂初年起,明成祖從未放弁過對建文帝下落的 訪查。先派胡筷以尋訪張仙(即俗稱“邋遍仙”的張三丰)為名,巡行天下,其實是在暗中找尋建文帝。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最主要原因也是成祖懷疑建文帝逃亡到海外,所以派他追尋建文帝行蹤。至於耀兵異域,則成為次要目的(《明史•鄭和傳》)。

建文帝流落民間,據說主要居住、往來於雲南山中。直到現在,雲南大理民間 仍有人以建文帝為鼻祖。史仲彬是建文帝出廣的協助者之一,曾數次南下與律文 帝會面。他根據親身經歷撰寫《致身錄》一書,於萬曆年間被發現,得以傳世。程濟則著有《從亡隨筆》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建文帝逃亡期間的行蹤。類似的書還有一些,後人多認為是偽造,不足為憑。

明英宗正統年間,有御史出巡,忽見一僧當道而立,自稱建文帝,獻詩云:“流落江南四十秋,歸來白髮巳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年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不休。”御史以此上奏朝廷,皇帝下詔讓大臣核查,卻難辨虛實,後來死於獄中(《震澤紀聞》)。而據《罪惟錄》中所載,此人乃是“冒牌”的建文帝,俗家姓名為楊行祥,洪武十七年出家為僧,被人慫恿,假冒建文帝,被囚於獄中,不久死去。

另有傳說:明英宗時,因往事淡如雲煙,建文帝便在流亡三十八年後,由雲南至廣西,道出自己的真實身份,被送往京師。由於在此前曾有老僧冒充建文帝,遂找到當年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對證,建文帝一見吳亮便問:“你不是吳亮嗎? ”吳亮慌忙否認。律文帝說昔日我在便殿,將一片肉扔在地上,你趴著吃了,怎麼說不是呢? ”吳亮伏地大哭。他記得建文帝左腳上有黑痣,看果然有。此後,建文帝居住在宮內,宮女們稱之為“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中國深宮實錄》)。

人們對朱棣篡位,心懷不滿,寄同情於建文帝,故有關建文帝出亡的傳說在民 間流傳甚廣,迄今仍無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