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疑雲總是無窮無盡的,我是麥芒,很高興能與大家分享我的觀點,希望能與大家在下面的評論區相見!
王昭君(約公園前52-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元帝時被選入宮。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她自請嫁入匈奴。
王昭君為何會被歷史所銘記?難道只是因為她擁有“落雁之姿”?我想不是的。在所有名垂千古的歷史名人中,無不是給歷史帶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大豪傑,大英雄。要麼是立下千秋基業,要麼就是為我們的文化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那麼王昭君名垂千古是因為什麼呢?她沒有領兵打仗的才能,運籌帷幄的計謀,也沒有能妙筆生花的文采。她靠的是悲天憫人的情懷,靠的是對於一個時代的無畏奉獻。她不遠萬里入胡地、住穹廬、食畜肉、飲乳漿,而最令這個封建時代漢族的女子痛苦事不是這些,也不是不滿三十歲丈夫便離世,而是她的皇帝要她 嫁給她的“兒子”。
據史料記載,後呼韓邪單于死,其子閼氏子代立,要求王昭君入胡籍,按胡俗“父死妻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自己的父親或兄弟死了,自己的後母或兄弟的妻子,自己都應該娶過來做妻子。),對王昭君“欲妻之”。王昭君不願接受這種落後的風俗,她上書漢成帝,要求歸漢。她也只是個弱女子,她也有心中的底線,誰都很難接受自己的底線被打破,更何況一個封建舊社會的女子呢?她盼望漢成帝,這個自己漢人的王能救救自己。最後她卻只等來三個字“從胡俗”。
王昭君作為“和親使者”,一切行為的行為都很可能影響到漢匈關係,如果她不“從胡俗”,毅然歸漢,那將是對漢匈關係的一次重大打擊,因為她和單于的婚姻實際上是漢匈兩族政治上的反映。歷史的巨輪也許都會隨之改變。王昭君妥協了,與自己的“兒子”繼續維持著這段漢匈的“友誼”,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奉獻了自己最後的力量。她自此再也不抱希望能再望故鄉的月,飲故土的水,看故土的山,與親人道一聲晚安。最後客死胡地。古有杜甫詩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王昭君——這個被你那個時代所壓迫的女人,又有著遠超過你那個時代的覺悟的女人,你用自己的所有的一切吟唱出來的史詩鉅作,如今被所有的人熟知。永遠銘記這個堅毅的女人——王昭君。
好了,歷史的疑雲總是無窮無盡的,我是麥芒,期待下次與你相見。
閱讀更多 麥芒歷史揭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