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紀錄片《我本布衣》用獨立搖滾樂隊布衣樂隊的成長和堅守,去除了定義上的表象,對內涵的挖掘讓外延有了更多可能。所以,這不再是兩股勢力的針鋒相對,而是相互豐滿的成全。獨立音樂、獨立音樂人的艱辛與喜悅,看似有特立獨行的鋒芒,但本質又何嘗不是普通人無可逃避的追夢之路。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我本布衣》這部紀錄片是中國首部獨立音樂紀錄長片《偶像》第一季的第一集。無論是作為布衣樂隊的紀錄片,還是該系列紀錄片的首集,都是值得歌迷和紀錄片愛好者欣賞的佳作。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不同於一般人物紀錄片的煽情,也沒有開宗立派的企圖心,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一個存在了23年的獨立搖滾樂隊成名前後、舞臺上下,最真實的部分展現出來。裡面有汗水和激情,也有不安和遺憾。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布衣樂隊成立23年,樂隊成員來了又去,主唱吳甯越一直在堅守。從未成名時的艱辛,到逐漸被外界認可的篤定,再到2018年年初樂隊解散風波後的堅持,最終落於一箇中年男子對親情的守護、對獨立音樂未來的希冀,攝像機跟隨吳甯越的目光,以布衣樂隊《我愛你親愛的姑娘》《羊肉湯》《丟》等熱門歌曲為線索,將一個獨立樂隊與這個世界的關聯一一展現。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當吳媽媽笑著說起兒子剛到北京,一天只吃得起兩個饅頭,自己電話這頭偷偷抹淚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任何一個在外打拼的遊子和家人之間的親情羈絆;

當吳甯越坦誠自述樂隊因意見不合而大換血,外界的嘈雜聲音和內心的堅守互搏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任何一箇中年男子要頂起的壓力和一如既往的堅持;

當布衣樂隊再次站到舞臺上重裝出發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任何一個人在經歷磨礪後所期待的涅槃重生。

這些,是他們與普通人相同的地方,是他們可以被稱作“偶像”的原因。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作為系列紀錄片中的一集,《我本布衣》95分鐘的片長著實不短,但因為結構清晰,元素豐滿,並不會讓人覺得冗長。“巡演”是布衣樂隊的關鍵詞。從成立到現在,布衣樂隊始終在巡演之路上策馬揚鞭。僅2018年,他們就在全國大大小小七十多個城市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所以“巡演”也成為了《我本布衣》這部紀錄片的線索。

前半部分以2018年夏天布衣樂隊在故宮登臺為背景,穿插吳甯越、樂隊其他成員、吳媽媽、朋友的採訪,樂隊早年剛剛走紅時的錄像資料和採訪視頻,以點帶面地把樂隊23年的成長展現出來。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時至今日,布衣樂隊的很多巡演依然是入不敷出的。但吳甯越從來都沒有把金錢作為確定目的地的原因。紀錄片中,當年膠原蛋白還充沛的他面對外國記者的採訪時,就已經很篤定地表達出,信仰高於一切的觀點。

立flag容易,堅持很難。但布衣樂隊就這樣堅持了23年。皺紋爬上眼角,心境也愈加成熟,但在舞臺上,你依然能夠看到“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激情澎湃。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紀錄片的後半部分,吳甯越在母親身邊展現出的溫和平靜,與舞臺上的他完全不同。遊子歸鄉,努力要把複雜心情都埋藏在心裡,家常對話中不經意的情感流露最為真摯。

吳甯越和母親一起觀看錢塘江大潮,以及他對搖滾新人的扶持,這兩段鏡頭相互穿插得十分巧妙。長江後浪推前浪,作為中國獨立音樂的老大哥,吳甯越和布衣樂隊的責任感讓人動容。

是啊,誰能永遠年輕?“搖滾不死”的執著信念,在於傳承。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但如果你認為《我本布衣》的受眾只能是搖滾歌迷,那就錯了。

人們習慣戴有色眼鏡,能夠更簡單粗暴認識這個世界。於是很多人都覺得獨立音樂是一小撮人的愛好,獨立音樂人是一群非正常人類,這種標籤化無可避免。打破這種偏見與隔閡,正是麥潮影業想通過這部系列紀錄長片所要達到的目的。

使更多人知曉並瞭解中國獨立音樂和獨立音樂圈,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獨立音樂人”作品背後的生活與故事。而這種生活與故事,在本質上與任何一個普通人別無二致。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是怎樣的製作團隊,將《偶像》帶到觀眾面前的呢?

2018年開始,在未來的五年,將有100個獨立音樂人及樂隊,100集系列紀錄長片。這是《偶像》的製作團隊麥潮影業對這個項目正在進行中的計劃。

快消時代下,《偶像》沒有選擇用短視頻的拍攝手法,而堅持用長片來打通中國獨立音樂人和世界的關聯,就已經是一種冒險。而這 100集,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野心勃勃。但這種冒險和野心又何嘗不是一份堅持,和中國獨立音樂人們對音樂的堅持一樣,也正是吳甯越在紀錄片中提到的關鍵詞——信仰。

《偶像》製片人兼總導演王大維是拍廣告片出身。2017年,一直對紀錄片有熱愛的他決心帶著團隊轉型。這個團隊裡,石青、高意超、劉芳濤、鄭恆、臧巖、賀美玲、李陽等等幕後工作人員,都是充滿激情,想在作品中得到精神滿足的年輕人。

《偶像:我本布衣》獨立音樂人的“偶像”力量

這些獨立音樂人的堅持讓王大維感動,他們的激情讓他敬佩,他們並不能在大眾眼中閃耀,卻在自己的世界裡發光。

這也是《偶像》真正想表達和傳遞的精神。

這也是《偶像》幕後團隊通過自己的努力,正在做的事情。

布衣樂隊之後,《偶像》第二集將在1月17日週四播出,本集展現了近年來大熱的後朋克樂隊梅卡德爾。通過他們,人們或許可以改變對搖滾朋克的刻板印象,讀懂真實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