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有这么一对出身农村的兄弟,两人个性、爱好完全不同哥哥性格沉稳,读书读得好,还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弟弟性格散漫,不爱读书,做什么事情都不用心。

哥哥比弟弟高一级,一直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不管是老师还是亲戚朋友,都说哥哥将来是做大事的人,弟弟靠着哥哥也不会太差。虽然弟弟生活在哥哥的阴影里,总觉得压力很大,不过他也很以有这样优秀的哥哥为荣。

后来,果然像众人预期的那样,哥哥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而弟弟则不想上高中,他想去学厨师。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父亲和母亲商量:"老二不想上高中,就随他去,反正上了高中他也考不上大学。家里没什么闲钱,老大争气,咱就努力供老大吧。

于是哥哥去上重点高中,之后又大学本科、研究生一路念上去:弟弟去了职高学厨师,毕业后跑到上海去打工。许多年过去了,哥研成了科技行业的新贵,依然是风云人物;而以前被认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弟弟则当上了五星级酒店的厨师长,没有靠哥哥就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让众人大跌眼镜。

由于工作都非常忙,兄弟两人很少联系。有一天,哥哥突然打电话给弟弟,说他现在辞职了,要去意大利一个小镇学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让弟弟以后多照顾父母。弟弟觉得很吃惊,问哥哥到底怎么了。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哥哥说:"以前我每天都忙忙碌碌,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前一阵子竟然累到胃穿孔,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能再为别人而活了,要做点儿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弟弟觉得很不可思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为别人活?你不是一直在做自己选择的事情吗?"

"哪里是我自己的选择啊!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你知道吗?当你说你不想上高中,想去学厨师的时候,我有多羡慕。我也想说我其实喜欢美术,可是看到爸妈的眼神,我就没有法子张口了。"

弟弟听了哥哥的话,沉默不语。后来,哥哥真的去了意大利。

一次,哥哥给弟弟发来电子邮件,里边有他在意大利生活的日常照片。照片里,哥哥穿着脏兮兮、看不出本来颜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吹管正在用心吹玻璃。

哥哥现在成了一个手艺人,这和他以前科技精英的形象大相径庭,不过从他晶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现在生活得非常开心。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我们所有人的人生中一定会有很多的不甘,不过其中最令人耿耿于怀的不甘,想必就是:这不是我选的人生,但我不想辜负别人的期待。

于是,站在人生终点时,人们就呈现出了两种状态:第一,过完了别人安排的一场人生,即便成功了也一样是悲剧;

第二,人生失败了,而恰恰是因为顺从别人才导致人生失败,让这场失败的人生更加悲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是什么'要比・人有什么'重要得多,也比'他人的评价'重要得多。"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不用非得按照别人的期待去"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在美国电影《中央舞台》中,一名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莫瑞恩考上了美国芭蕾舞学院,她形体条件优越,舞蹈功底扎实,被老师们寄予厚望。但是,同学们却不是很喜欢她大家觉得莫瑞恩不过就是一个跟着她妈妈的指挥棒乱转的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因为她根本不会思考!

于是,她开始找回思考的本能,结果问题接踵而来。她想与朋友们出去玩,但是她妈妈要求她好好练舞;她想享受美食,但是她不得不在吃饭后强行呕吐,以保持体形;她终于发觉自己讨厌芭蕾舞,但是她不得不顺从妈妈的要求,因为她妈妈希望通过她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芭蕾舞梦。最后当莫瑞恩历经痛苦的抉择,决定为自己而活时,她第一次大声地告诉她的妈妈,她想过自己的人生。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只有沿着通过自己思考确定的人生方向走下去,我们的人生才有成为喜剧的可能。所以,我们应该多顺应思考的本能,多做出自己的判断,多主张自己的想法,就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

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最真实的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当然,"不为别人而活,为自己而活"不是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去爱其他人的;一个无法对自己负起责任的人,肩膀上也扛不起任何其他的责任。

你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也为别人而活,但首先是为自己而活。最终,你的人生过得好不好,不是看你有没有顺从别人的期待,不是看你有没有走上别人都想走的路,而是看你有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风采。

------选自《所有失去的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