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學習好,一定要教孩子學會謙虛厚道

想讓孩子學習好,一定要教孩子學會謙虛厚道

從前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巖,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有一年鄉試,他藉助在一處寺院裡,等到放榜,傍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看不清楚,看不出他文章的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邊微笑,張畏巖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更加怒火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爆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不覺地屈服了,就轉變了態度像道士請教。道士告訴他,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你自己的功夫淺,不能謙虛,為什麼不能自我反省,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了一向驕傲的態度,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繕。三年後,張畏巖就在會考中考了第一百零五名。

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是感情在操控行為,生物學上講,血液沒有充足的氧氣供給大腦。所以,人們經常講人生氣的時候智商是為零的。所以,要經常保持謙遜的態度,不發脾氣,讓自己有一個健康且精力充沛的大腦。這是學習好的首要條件。

在春秋時代,當時各國的高級官吏,常常要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去加以判斷,就可以猜想到這個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禍福,並且沒有不靈驗的。這可以在左傳和國語上經常看到。但凡吉祥和兇險的預兆,都在心裡發出根苗反應出來,雖然根苗是從心裡發出來的,但是會表現在四肢上,譬如一個人很厚道,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很穩重。一個人刻薄,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很輕佻。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時常得福;偏在刻薄的,一定時常近禍。所以,《易經》上教人趨吉避凶辦法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一個人如果厚道而且經常行善幫助別人,那麼他的福氣漸漸多了之後內心就坦蕩,臨鎮不慌,氣場強大,這就是厚德載物的真諦了。所以,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論語》上記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的地方?對於老師的教誨傳授是不是沒有溫習?大智慧的聖人日日精勤地修習自己的態度是不是足夠的謙虛、是不是足夠的厚道,最後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學業。

經常聽人說:上帝要你亡,先使你發狂。同樣的《了凡四訓》上說:凡是上天要使一個人發達,就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華的人自然變得誠實,放肆的人自動收斂變得謙遜溫和。所以,如果想要有一凡好成就,那就先學會謙虛厚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