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一首懷古詩,餘秋雨贊其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三國赤壁之戰後,吳國的孫權依清涼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一座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權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劉禹錫的一首懷古詩,餘秋雨贊其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隋朝統一中國後,石頭城的防禦功能逐漸減弱,等到唐朝中期時,石頭城開始慢慢廢棄。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詩人劉禹錫罷歸洛陽 ,路過石頭城,見昔日豪華勝地 ,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一首懷古詩篇《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這首詩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全詩著眼於石頭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古城的荒涼和寂寞,格調莽蒼,境界闊大,感慨深沉,歷來備受讚譽。

劉禹錫的一首懷古詩,餘秋雨贊其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金陵的石頭城曾經車水馬龍,紙醉金迷,見證了六朝更迭,也見證了大唐歷盡風雨的起伏命運。餘秋雨先生讀罷此詩,曾說:“人稱此詩得力於懷古,我說天下懷古詩文多矣,劉禹錫獨擅其勝,在於營造了一個空靜之境。惟此空靜之境,才使懷古的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其實,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大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裡“牛李黨爭”、宦官專權,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仍然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鑑。

劉禹錫的一首懷古詩,餘秋雨贊其情懷“上天入地,沒有邊界”!

唐以後的詩人詞家,吟詠金陵,多有化用劉禹錫《石頭城》的意境者。如元薩都剌的《念奴嬌》中“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名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