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蔘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歷史上有些人、事、物總會在機緣巧合下站到風口浪尖上,真相也隨著時間碎落滿地。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在“庚子國變”八國聯軍入侵時,有一支鮮為人知的軍隊,他們本是一群中國人卻參加英軍。成為一種類似僱傭兵的形式,參與到八國聯軍的隊伍當中。

在這段不堪歷史中,眾多外國侵略者中,這支由中國人組成的團隊叫做華勇營。這是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名字。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當時1900年,清政府妄圖利用義和團拳民,來教訓外國勢力。引導義和團在北京殺傷外國駐華大使,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而這場聯軍的人數,基本可以確定在是一萬多人,在天津大沽口登陸。但隨著戰事不斷地變化,沿途逐漸增加到數萬人。

雖然領頭的是英法兩國,可以在這數萬士兵當中,人數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國。他們毗鄰中國,更加迫切的需求在中國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運兵方便,同時對中國領土的野心也最大,因此最為積極。一些歐洲國家,則屬於蹭事的來沾中國的便宜。比如意大利只派了80個人參加聯軍。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當時作為領軍的西方世界的兩個頭號強國,英、法均派出了上萬人的部隊參戰。遙遠的歐洲怎麼可能那麼快能派來大量士兵,實際上,這兩個國家的部隊,除了軍官級別的軍人是本國人,其他在前線衝鋒陷陣的都是別國士兵。

比如法國的部隊,就是從越南老撾一帶徵用的僱傭兵。自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後,由於兵力短缺,就從自己的殖民地徵兵來擴充自己的部隊,最主要的是從印度招募過來的“錫克兵”。同時也在威海高薪募集壯漢七百組建僱傭兵團華勇營。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在華勇營的背後是一段複雜而混沌的歷史。

自1989年,英國開始在威海招募華人充實部隊,遭到清政府強烈反對。但英國人辯稱,這是維護治安的警察部隊而已,清政府也無可奈何。開始徵兵其實也並不順利,中國人有好男不當兵的傳統,招募艱難。後來英軍提高軍餉作為誘餌,立刻有了成效。當時在清政府的統治下,又經歷太平天國、南京條約等事件人民生活十分苦難。

從出身來看,大多數士兵是直接從農村青年中招募的,少部份來自中國軍隊。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華勇營的幾種軍裝服飾,左下方標誌,是英國陸軍部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的軍徽。

到 1900年5月,“華勇營”人數已達六百多,年齡大都在二十三至二十五歲之間。被正式納入英軍建制,並換上了英國陸軍軍裝。

這批士兵制服訂做的記錄顯示這批士兵平均身高170cm以上,胸圍35英寸。在當年別說中國,即使在營養攝入豐富的歐洲人中亦屬猛漢!

華勇營中設置了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以及樂隊、譯員、衛生隊。團長是包耳上校,尉級以上軍官都是英國人。配置精良裝備,每人一支馬丁尼·亨利式來復槍,還配備了最先進的馬克西姆機槍。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英軍香港團和“華勇營”各出兩個連配合聯軍,向天津城發起進攻。這群“以華制華”的華勇營在英軍的訓練中,自身的戰鬥力得到加強,在參加的很多戰役中,他們向同胞們舉起了刀槍。

5月,華勇營執行命令維護遊行群眾,打死無辜群眾二十餘人,史稱威海慘案。

據當時華勇營的英國軍官口述回憶:威海慘案發生時,死難者中有一位在場華勇營士兵的父親。但是那個士兵依然不折不扣的服從了開槍的命令。事件過後,這群士兵給英國當局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7月14日,“華勇營”協同日軍敢死隊,終於攻破天津城牆。巴恩斯寫道,華勇營“是參加最後攻擊並佔領天津城的唯一英軍代表,非常光榮。”

他們在面對清兵時的表現可謂悍不畏死。據二連連長中尉巴恩斯回憶:有一次華勇營受命增援美軍但炮火十分密集,美軍示意華勇營退下,但他們依然穿越了交火區來到美軍陣地。另一支負責運輸彈藥的華勇營,更是就算騾馬全部死在路上依然肩挑背扛冒死前行。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由於其在天津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華勇營被授予一種特殊勳章。這種勳章只有英國精銳陸戰部隊才能佩戴,上面是天津城門的圖案以紀念其在天津戰役中的表現。

佔領天津後,聯軍向北京開進。8月15日晨,“華勇營”終於開進了前門,協同美軍攻擊紫禁城,得到美軍的歡呼。

北京淪陷後,華勇營與英軍香港部隊在隊伍最後,作為第九軍參與了紫禁城閱兵。這是身為草民的他們,第一次踏入這帝國的權力中心。而當時他們的臉上"充滿了鄙夷與不屑和一種非常糟糕的表情。"攻佔北京後,“華勇營”的任務主要是在英佔區站崗放哨,幹回了警察部隊的本行。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1906年6月,華勇營失去利用價值被解散。多數士兵轉往南非當警察,一些士兵則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

英國人對華勇營士兵許以豐厚報酬,其社會地位也相對較高,因此人們紛紛趨之若鶩,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英國人豢養的鷹犬。在八國聯軍戰端開啟之後,此華勇營士兵亦加入了聯軍一夥,將炮火轟向自己的土地,將子彈射向自己的同胞,罪行累累,可謂罄竹難書。

當年這些加入華勇營的士兵,雖然可能大多數都是被生計所迫,但這並不能成為他們戕害同胞的藉口。他們助洋為虐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漢奸之舉。這一時代和個人共同造就的悲劇,尤其值得我們銘記和反思。

華勇營是清末列強在華成立的唯一一支成功的僱傭軍,考諸史實可知,該部隊編制為 1,000 人,實際人數在五百到一千三百餘人不等。軍官由英國人擔任,士兵從威海衛乃至山東和直隸等地招募,其中山東人佔多數。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威海衛市旗

軍隊的待遇高於中國軍隊,軍隊採用英式訓練和裝備,管理嚴格。已有研究和介紹中,華勇營給人的印象有三,第一是他們是“殘殺同胞”的“漢奸”、“劊子手”,是“中華民族的恥辱”,這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說法;第二是這來自於英國軍官的評價,他們是“最優秀的士兵”。

他們雖然並不高尚,但也不是沒有禮義廉恥,他們並不願在租借地附近同親戚老鄉作戰,也在乎“面子”和“傳統力量”,不想揹負罵名,因此,開赴天津之時,留在威海衛的士兵大部份選擇了開小差。這些士兵會頻繁違紀和逃跑,因為違紀的成本非常低,即便是被抓住,也是“關在非常乾淨的牢房裡,吃得很好,還幾乎不用勞動”。

令人心寒!曾有千名國人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還受過英女王的嘉獎!

由此看來,華勇營士兵“甘做漢奸”,是“中華民族的恥辱”這一說法值得商榷。他們大多數都只是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出身,為了生存和利益而入伍,也出於同樣的原因而戰鬥。

他們的槍口不管對準誰,在乎的只是槍口背後的利益;他們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人性。

這段歷史由於一直被迴避,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而一直沒有被蓋棺定論的華勇營,只要人們還記住他們一天,就會被爭論一天評判一天。我們作為後人,也難以評判他們的功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