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房價鬆動,未來房價該穩還是該降?

冷空氣來了,廣州變冷,深圳氣溫也會跟著下降。

“北上廣深”房價鬆動,未來房價該穩還是該降?

房價會不會降?


房市會不會也這樣?一線城市房價的下跌,是不是預示著未來整個房市都會降溫?

深圳樓市降溫

10月,深圳新房、二手房量價全面“失守”。深圳樓市現實質性下跌,不僅表現在統計數據上,更因在真實市場中,出現了新房降價打折,以及二手房業主降價“拋售”。

據深圳中原研究院數據,10月二手住宅價格為52481元/平方米,環比下滑0.73%,且下滑幅度較上月提升0.57個百分點,實現三月連跌。具體來看,全市各區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皆出現下跌。其中,寶安和福田下滑幅度最大,據深圳中原研究院數據,寶安均價下滑1.1%,福田下滑1.0%;而羅湖下降幅度最小,環比下滑0.4%,均價57553元/平方米。

作為“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之一,深圳房市為何出現此種狀況?

這還要從深圳市政府“731新政”說起。這次新政的主要內容包含四個方面:

1. 暫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法人單位購買商品住宅。

2. 各類新供應用地(含招拍掛、城市更新、徵地返還用地等)上建設的商務公寓一律只租不售且不得改變用途。企業整體持有年限與土地出讓年限應當一致,對外出租單次租期原則上不超過10年。

3. 居民家庭新購買商品住房,3年限售,商務公寓5年限售。

4. 對購房人離婚2年內申請住房商業貸款或公積金貸款的,各商業銀行、市公積金中心按貸款首付款比例不低於70%執行;若無房貸記錄且能提供離婚前家庭無住房證明的,按貸款首付款比例不低於30%執行;若能提供離婚前家庭僅有1套住房證明的,按貸款首付款比例不低於50%執行。

這四大舉措舉措,徹底的把深圳樓市掀翻了天。首付比例提高,購房資格的限定,限制出售時間,一道行政命令一下把深圳樓市的供給狀況顛倒過來了。以前是“供不應求”,現在突然就變成了“供給太多”。

房價下跌帶來新問題

供需結構的改變,房子“只住不炒”的定位確立了。可是“下滑的房價和成交量”讓深圳的房地產從業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房地產本就是個“高投入、低週轉”的行業。房子賣不出去或者賣的慢,房地產商買地、蓋房欠銀行的錢收不回來,利息滾起來就是個可怕的天文數字。

這也是碧桂園、恆大要求從拿地開始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就開始“高週轉”的根本原因。

“北上廣深”房價鬆動,未來房價該穩還是該降?

碧桂園連發三文要求高週轉

除了降價之外,有的房地產商甚至想出了別的歪招:把房子直接抵給施工企業充當工人工資。而這些“被買房”的施工企業,也只能通過大幅度降價快速把房產變現,以便及時支付工人工資!房價急劇下跌,也就理所當然了。

房產本就是“商品”,受市場和供求關係的影響,房價上漲、下跌都是可能的。但是,過去10多年房價的急劇上漲,大眾心裡形成了房子“只能漲不會跌”的印象。房價的快速上漲,也成功綁架了經濟,房價已經嚴重影響經濟的穩定。房價漲了還好,要是跌了就容易出問題。

深圳“731”新政,開啟了深圳樓市下跌的大門,首當其衝的就是二手房交易市場。房價、和交易數量的劇下跌,管理者開始慌了,照著股市的樣子,給房價也設置了一個“漲停板”。

深圳發佈《深圳市房地產市場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要求將房地產的上漲下跌給予限制,要控制在15%以內。

一方面需要通過改變房產的購買資格、首付比例,來限制房產的流動性,逐漸降低房產的投資功能。一方面又不願意房價大漲或者大跌。政府、開發商、銀行和購房者夾在其中,都很為難。

從全國來看,深圳房價是這樣,北京、上海也是如此。上海同期房價的降幅甚至比深圳還高,而環京周邊城市房價甚至出現了腰斬的情況,不少“買房客”變成了“接盤俠”,眼睜睜的看著到手的房子“貶值”。但是,大家卻都不想為難。

如果房價持續降下去開發商不願意、銀行不願意,已經買房的人也不願意,這其中的利益糾葛太大。雖然現在暫時出現一定的房價鬆動,但是房價穩,更符合各方長遠的利益!

雖然一線城市房價鬆動,但是未來總體房價還是會“”!不信,咱走著看。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