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強哥今天推薦的是由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執導,傑克·吉倫哈爾、麗貝卡·弗格森、瑞恩·雷諾茲、真田廣之、阿利安·巴克瑞、奧爾加·戴維克娜雅主演的科幻災難片。

片名:異星覺醒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不遠將來的某天,一則來自近地空間站的消息,讓全世界沸騰了。

宇航員剛剛捕獲了從火星歸來的探測器,他們吃驚地發現,在船艙中,一個小生命靜靜地沉睡著。

外星生命確實存在!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獨!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然而這樣的喜悅,很快就被不安和恐懼所取代。

隨著飛快的成長速度,小傢伙表現出難以置信的生存耐力、高智商、侵略性,以及嗜血的本能。

當宇航員們覺察到事態嚴重,一切都太遲了。這個天外來客,狡詐地逃出封閉艙,並且讓飛船通訊中斷、陷入燃料危機,變成一個封閉的狩獵場。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如果是在30多年前,有人把這樣一個劇本大綱,扔到某個好萊塢製片主管的桌上,他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

看起來不錯啊,這周把劇本寫出來,然後花上一兩個月拍完,預算嘛控制在三百萬好了。

可別覺得誇張,這個在今天看來不怎麼驚豔的大綱裡,每一個關鍵詞,都讓當時的年輕觀眾著迷不已。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1977年《星球大戰》橫空出世,迅速帶來了一大批跟風的太空科幻片,半個地球的製片商都在絞盡腦汁,怎麼把這個類型的吸引力榨乾。

其中立刻得到他們公認的一種模式是,在宇宙中上演殺戮恐怖片。

廣袤無垠又步步殺機的太空,是一種充滿了反諷意味的幽閉空間,跟神出鬼沒的嗜血怪獸,簡直是門當戶對。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八九十年代是B級科幻片的黃金時期,形形色色來自外太空的怪獸們,在當時粉墨登場,各領風騷。

每天的午夜場影院裡,都有許多年輕人對著銀幕上張牙舞爪的殺人狂魔,歡快地尖叫著。

哪怕在今天,當時出品的太空怪獸片,仍然是方君這樣的宅人拿來放空大腦、打發時間的上品。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當時這類電影還喜歡打擦邊球

然而,就像那些拳拳到肉的動作片、那些冒著傻氣的浪漫愛情片一樣,新千年之後,B級科幻片也迅速過氣。

在方君印象中,除了一些偽紀錄片,上一部成績不錯的封閉飛船+殺戮怪獸的科幻,還是2009年的《深空失憶》。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近幾年,帶有科普功能的硬科幻太空片,成了票房的新寵:《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火星救援》……

餘下的,要不是漫改超級英雄,要不就是《太空旅客》這樣穿著科幻畫皮的愛情片。

作為半個重口味影迷,我十分好奇:曾經風靡一時的太空怪獸,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嗎?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而今年《異星覺醒》的上映,儼然標誌著,這個類型依然餘勇未消,尺度不減。

畢竟,觀眾已經有很久,沒有體會過在太空中尖叫都沒人聽得到的絕望了。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當然,純粹的B級趣味,如今不再玩得轉。《異星覺醒》5800萬美金的預算,好幾張熟悉的明星臉,組成了一個遠超B級配置的班底。

影片加強了科學成分來增強實感:一絲不苟的太空艙捕獲,對大氣成分和細胞結構的研究充滿了術語,還展現宇航員的日常,以及各種複雜的操作流程。

在太空艙中,沒有科幻電影常見的觸控屏幕、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復歸到按鈕、拉桿、儀表、液晶顯示屏為主,也帶來一份腳踏實地。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以往的太空怪獸,都出沒在一個有人造重力的環境。看似高科技,其實誰都知道,是為了省錢偷懶。

這樣一來,《異星覺醒》全程玩失重,就顯得意義重大,主角們艱難地穿行在每個船艙中,不斷試圖把怪獸帶離地球,

都讓這個殺戮故事顯得離我們近在咫尺,提升了恐慌指數。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但儘管外表光鮮隆重,在骨子裡,《異星覺醒》絲毫不改當年那些B級大賞的趣味。

在怪獸破籠而出的那一刻,無論宇航員的思鄉之情,還是對火星生命的科學研究,這些無關緊要的亞情節全部終止了,一切只服務於人類和怪獸的二元對抗。

電影甚至懶得費時間展現空間站的內部結構,讓幾乎不停歇的漂浮、追逐和廝鬥,像極了一場充滿混亂的闖關遊戲,瘋狂而邪惡。不殺腦細胞,一門心思嚇人。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第一次執導科幻片的瑞典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顯然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拍一部兼具A級賣相和B級內核的爆米花。

片中所有的驚險戲,都很稱職地把激烈、血腥、懸念和驚嚇做了均勻的調配。

每當你覺得這下怪獸死定了時,它總能使出點新招數,讓你心頭一緊。

而每當你認定這下人類完蛋了,主角又總能想個旁門左道、拎出點黑科技,來挽救一下局面。

這樣張弛有度的拉鋸,一直維持到了最後一刻。說真的,這也是我們當年愛看那些B級片的原因:它們也許缺少新意,甚至有點蠢蠢的,但娛樂性管夠。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看完電影,我竟然有點欽佩這頭來自火星的殺人狂魔,它是一個游擊戰高手,精通在陌生環境以寡敵眾的戰鬥藝術。

它謹慎地判斷局面,巧妙地引誘、迷惑敵人,懂得何時該挺身對抗,何時該藏匿蹤跡,加上好到驚人的運氣眷顧,主角光芒照耀銀幕。

如果電影從它的視角上演,簡直是太空中的《第一滴血》。

有時候,我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盼著它搞死某個作死的人類。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通常怪獸片會有安排一兩個讓觀眾代入的角色,但《異星覺醒》在角色設計上非常均衡,也許一些人活得比另一些久,但沒有一個高出其他的英雄人物。

所以,別看卡司表裡有傑克·吉倫哈爾、麗貝卡·弗格森、瑞恩·雷諾茲、真田廣之等一票大腕,他們都只是綠葉而已。

在這部每個角色都會驚聲尖叫的電影裡,從頭到尾沉默的怪獸,才是最大的主角。

難怪,他們要給它取個名字,還從頭到尾掛在嘴上呢。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傑克在好萊塢巨星中是極其另類的存在,非常低調,除了電影宣傳期,極少參加活動,甚至沒有社交網絡賬號。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好像這個時代大明星應該有的派頭和氣場,他統統不要。

但他又是那麼愛電影,選片極其挑剔,是不是大製作沒關係,是不是男主角沒關係,只有一點絕不妥協:必須有好故事。

所以,如果你拉出傑克這麼多年的作品表,幾乎沒有一部爛片。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他每一次接戲,都拼命。

2014年,為了演好《夜行者》裡的瘦狗仔,他每天跑步幾十公里去片場,成功把自己瘦成竹竿。

《夜行者》剛剛拍完,又立刻接了拳擊電影《左撇子》,於是他瘋狂鍛鍊,練出人魚線,體重增加幾十斤。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傑克之前在《異星覺醒》的採訪中多次說,他接這部片,是因為這個故事太吸引他了。

我當然知道,大部分演員在電影宣傳期都會說這種套話。

但傑克說的,我信。

刷完電影后,我只能說,傑克誠不欺我。

《異星覺醒》比我預期的還要好看。

故事和結構把控的非常好,讓你全程喘不過氣,看完電影手心已溼透,簡直要懷疑自己是不是腎虛。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上一次如此緊張的觀影體驗,還是《星際穿越》。

電影的開頭就是一段飄逸炫酷的長鏡頭。

迅速帶你認識了電影的主要空間——宇宙飛行器

這次的飛行器非常寫實,機械感十足。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導演丹尼爾之前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綠幕拍攝”的太空科幻片,我還隱隱擔心。

但不得不說,這種真實的撞擊感和機械感視覺衝擊力很強,拳拳到肉,非常真實。

故事很快切入正題,“小賤賤”

瑞恩·雷諾茲扮演的宇航員,帶回來了一枚火星生命樣本。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阿利安·巴克瑞扮演的科學家迅速對其培育研究,然後激活了它。

電影裡的太空怪物造型是一大亮點,終於突破了那種“眼睛、手臂、大隻”的人形變種形狀。

而是一隻“全身都是肌肉,全身都是大腦,全身都是眼睛”的外星生命。

不僅有蠻力,而且聰明,進化速度非常快。

當大家沉溺在發現外星生命的喜悅之中時,很快就有人被它搞死了。

但萬萬沒想到,第一個被搞死的,居然是他!

喂,導演你不心疼片酬嗎?

說好的主角光環呢??

他死狀極其慘烈,大特寫, 旋轉鏡頭,而且姿態詭異。

從這裡開始,之前溫馨和諧的氣氛被徹底打碎。

開始徹徹底底成為一部節奏感爆棚,反轉不斷,發生在密閉空間裡的驚悚片。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六個宇航員,有物理學家,有生物學家,有醫生,有戰士。

一個接著一個的死去,死法各有不同,一個比一個更慘。

每一次都讓你揪心。

最最高潮的還是結局,導演膽子太大了,這種大片,居然來這種腹黑的結局?

他是要諷刺我們愚蠢又作死的人類嗎?

簡直是要打妖妖靈報警的節奏啊。

(好想劇透,但是良心告訴我要忍住)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異星覺醒》故事很精彩,但電影更成功的地方在於,人物被塑造的很豐滿,而且很貼合演員的特質。

說段子的“小賤賤”魯莽而細心,他做了觀眾最想讓他做的勇敢的事情。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碟女郎”麗貝卡,冷靜,理智,但每個動作,每個眼神,每次撫摸,都盡顯溫柔。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阿利安·巴克瑞扮演的科學家,總有著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他的那句臺詞是電影的精髓:“它(怪物)並不憎恨我們,他們要殺光我們,只是因為這是它們的生存本能”。

這會讓觀眾對怪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超越了簡單的大反派、“食人惡魔”的設定。

最好的當然還是傑克的角色(畢竟我是人蜜)。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他曾經是一名戰士,見識了地球上邪惡的戰爭,因此對人類失望,以成為一名宇航員的方式逃離地球。他在外太空漂流了400多天不願意回去,“我討厭見到那80億個混蛋。”

但最終,對人類失望的他,卻試圖以自己永久的孤獨為代價,去拯救那80億個混蛋。

當他的飛行器,劃過地球表面飛往外太空時,我熱淚盈眶了。

這種豐富的情感掙扎,比單純的“我要回家”強烈多了。

《異星覺醒》的情感表達非常細膩,沒有那些很大的抒情——什麼為了地球,為了家園,為了愛人。

單單傑克遙望太空說的那句“晚安,空氣”,就足以擊潰你了。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忽然,一個耀眼的光點出現,在茫茫無際的宇宙中龜速前進,漸漸地,生長成宇航船的模樣。

看到這個鏡頭,我第一時間想到的電影,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霧氣蒸騰的沙漠,遠方,一個在熱浪中翻滾的黑點,從縱深處一點點走近,一寸寸放大。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這個鏡頭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們都想拼命看清來的是什麼,究竟是一個擁抱,還是一聲冷槍。

同樣,在《異星覺醒》的飛船上,正攜帶著一個未知的火星生命,向著人類飛行。

誰也不知道,此刻洋溢在它臉上的,是文明還是毀滅。

而影片,就從這裡開始。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看之前,我對這部電影還是有所期待的。

單從海報上看,我本以為是類似《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的電影,是部太空災難片;可看到一半時,當神秘生命體迅速成長為軟體怪獸,我才意識到,啊,原來是《異形》;等到看完全片後,我再一琢磨,噢,鬧了半天,原來是《屏住呼吸》啊。

雖然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宇宙中的國際空間站裡,但從本質上看,這就是一部“密室逃脫類型”的驚悚片,內核上與《屏住呼吸》更為相近。

兩者都是在一個密閉空間內,有一個能力超變態的反派,對主角們展開獵殺,而主角們又逃不出去,只得在絕境中求生。

這其中,並沒有宏大的世界觀設定,也看不出構建怪獸宇宙的企圖,而只是一個小格局的追逃片。

說實話,這與最初的觀影期待,還是有一定落差的。

不信你看本片的英文名——Life,生命。何等的野心側漏?

可影片最終呈現的內容,卻撐不起這樣的主題。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我們在觀影前,要適當地調整期待。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好,讓我們把本片放回“密室逃脫”的框架內,再看。這回就舒服多了,完成度也上來了。

這類影片看什麼?

主要三點:敘事節奏、驚嚇點設計、意外的製造。

首先在敘事節奏上,本片的處理是不錯的。這也是本片值得一看的主要原因。

空間站裡,怪獸在迅速地長大,能力在一點點變強,船員一個個死去。其中船員的死去,就像是這個危機事件的時間刻度:6個人,每死去一個,怪獸吸血後就長大一倍,人類生的機會就少了一分。

整部影片緊張感的建立,就是在怪獸不斷強大與船員不斷死去的這種越來越懸殊的實力對比中,得以實現的。

所以,觀影全程還是可以做到“基本無尿點”的。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再來說驚嚇點的設計。

密室逃脫電影的驚嚇點,無外乎兩種類型:第一是利用空間的隱蔽性,搞突然襲擊。比如怪獸會突然出現在鏡頭中,比如打開一個不知道會有什麼的箱子或壁櫥;第二是通過刻畫反派的變態能力,製造恐怖。比如怪獸吃人的畫面,比如怎麼打也打不死帶來的絕望感…

這兩種無一例外,在影片中被反覆運用。

雖然並不新鮮,也並未做出太多新意,但是確實管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被怪獸從體內吞噬後的船員,鮮血從口中汩汩湧出,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噴射出的鮮血像是懸在空中的一團團結晶體,呈現出一種有層次的“沙畫感”。那個畫面很具奇觀性,但同時又是一種對恐怖氛圍的表達。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下面說說意外的製造,方法有很多種。

比如“角色的黑化”,像是《心慌方》裡的探長昆廷,這個最正直的角色被逼入人性的死角,最終露出了自己的陰暗面;

比如“驚天秘密的揭曉”,像是《逃出絕命鎮》中看似無公害的白人美女,其實卻是奪命的誘餌,是一切罪惡的源頭;

比如“結局的反轉”,像是《科洛弗道10號》中的兩層反轉,它的精妙之處在於第一層反轉中看似被推翻的東西,在第二層反轉中又被證實,這是這部電影設計最精巧的地方。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而在《異星覺醒》中,角色的黑化是有苗頭的。

這裡要先吐槽一下本片的人設,太蒼白了,6個角色中的4個都是面目模糊的,唯有瑞恩·雷諾茲扮演的宇航員和黑人科學家,相對是有性格的。

前者幾乎照搬了“死侍”的設定,還是一副賤賤的樣子,但可惜死得太早,只是個調節氣氛的功能型角色。

後者是性格相對豐滿的,是他將火星怪獸從一個幹細胞養成了一個生命,也是他說出那句:“其實Kelvin是無辜的,它不是想蠶食人類,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已為之。”一個典型的道德感爆棚的聖母形象。最後也是他甘願獻出自己的雙腿,讓Kelvin吸食,幫它活下去。

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並沒有把這個角色深入下去。尤其是在動機的建立上,很是潦草,自己獻身,還要拉上同伴,甚至賠上整個人類,實在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再看影片最後的反轉。

(以下含關鍵劇透,請謹慎觀看)

看完了這個反轉,說實話,我心裡有一種不適感。

我回家特意查了這部影片的相關新聞,發現它並沒有要拍續集的打算。

如果說有續集的話,雖然結尾的反轉還是破壞了這一部的完整性,但至少是一個這麼做的理由。

但如果根本沒有續集的話,這個反轉就太做作了,典型地為了反轉而反轉,為了效果而強做效果。

而讓我感到不適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營造的是一種純然的絕望。

我承認,很多時候,反轉是要帶有絕望感的,但一定不是純然的絕望。

比如我們看《迷霧》,最終男主角放棄了自救,殺死了同伴、妻子並準備自殺,這時他才發現希望就在眼前,其實所有人本不必死。

這個結局挺絕望吧?是的,很絕望。

可是,那並不是純然的絕望。

因為我們看到,最初那個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第一個走入迷霧裡的母親,獲救了。對不對。雖然很多人失敗了,死去了,但是最終,“愛”勝利了。

電影終究是要傳遞一種觀念的,哪怕是絕望,也會最終從絕望裡開出花來。

所有不含積極觀念的絕望,最終會淪為一種無趣的戲劇效果。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由此再看《異星覺醒》的結局,是要傳遞什麼觀念呢?

什麼都沒有。

劇中人和怪獸鬥爭了這麼久,犧牲殆盡,就是為了阻止怪獸來到地球,但最後,它還是來了,並被愚昧的人類拯救。

黑暗吞噬了整片海面,女主角的嘶喊響徹天際,男主絕望地叫著“No!No!”,影片結束。

戲劇效果是足夠了,但毫不深刻,給人的心理感受也非常的沮喪。

每日晚推:毀滅是生命存活的代價

綜上,《異星覺醒》這部影片,整體上還是一部可看性較強的電影。

但同時,它也只是一部小格局電影,沒有太大的野心,處理上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硬傷,但有不少軟肋。

此外,它還破除了一個誤區:並不是有反轉的電影,就一定是好電影。還是要看反轉的設計是否高明,這是個好課題,改天可單獨寫寫。

好了,就到這裡吧。

今天的強哥推薦到此結束!

到電影專區進行搜索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