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投資中的理性與非理性

最近市場明顯有點亢奮,真有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現在就開始討論泡沫或者非理性似乎有點不太應景,但是做為一名冷靜的理性思考者,任何時候都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投資中較為本質的東西。

談談投資中的理性與非理性

誠然,任何繁榮的背後,都存在著非理性。著名經濟學家席勒寫過一本書《非理性繁榮》,因為成功預測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席勒本人在2013年也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席勒發現金融市場通常存在內在的不穩定機制,因為參與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並不是經濟學假設裡面的“理性人”,但是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理性的,而且他們也認為自己的投資決策也是非常理性的,這背後有心理學方面的、文化層面的,還有新聞媒體券商的推波助瀾,總之繁榮的背後通常是一系列因素所導致的正反饋,不斷放大人們的非理性,最後泡沫破裂,潮水褪去無數裸泳的人浮出水面。席勒發現這一現象在人類金融市場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有可能在將來繼續存在下去。後來,席勒還寫了一本書《金融新秩序》,希望通過設計一定的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人性不發生改變,這個輪迴可能永遠不會改變。

不過,泡沫的產生或幻滅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我們今天想討論我們大腦的決策機制,為什麼很多自以為非常理性的人會做出事後看很多非理性的行為。現代的神經大腦科學證明我們人類大腦的決策機制並不是一臺精密嚴謹的數學機器,所以想想我們大學裡學習的高級微觀經濟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效用函數,包含若干指標和一系列約束條件,然後人們理性地計算出對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結果。這意味著比如你要去商店買一瓶飲料,你要迅速掃視所有的商品及價格,以及你對自己現在及未來的收入,還有你的健康狀況,對糖、脂肪等指標的耐受情況,然後迅速計算得出你應該買走那瓶飲料。其實,實際情況是我們進入商店直奔主題,拿了一瓶飲料迅速結賬走人。至於你要問他為什麼拿這瓶飲料而不是那瓶,他不會1、2、3說一堆理由,而是說我喜歡,我願意,這是我的習慣等等。著名經濟學家卡尼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寫過一本書《思考,快與慢》,揭示了大腦其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快系統,一個是慢系統。快系統主要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比如我們開車,你的大腦決策機制就是依靠的快系統,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商店買飲料。慢系統則是依靠你的知識、嚴密的推理、仔細的權衡,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腦力來進行決策,這是符合理性人的假設,比如我們去買套房子,我們需要考察地段,是否學區,物業稅收情況,未來增值潛力,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的決策。而這兩個系統並不經常是一致的,而且是往往互相沖突,有的時候快系統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當時看是非理性的,但事實證明那恰恰是最為理性的決策。有的時候是慢系統給出的答案是正確,而依靠直覺做出的判斷經常是錯誤的,比如你在超市被營銷員一勸說感覺買 了一件特別划算的東西,回家後發現這個玩意其實沒什麼用。當時,你以為那確實是理性的決策,後來證明是完全非理性的。

既然人類大腦有兩個系統,而且往往不是統一的,經常會互相沖突,而且誰對誰錯都不一定,因此就會出現我們前面提到的情況,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也會做出很不理性的決策。這裡有一個段子可以分享一下:有一位風險投資家死後本來要進入天堂的,但是天堂的人太多了,擠不進去了,上帝遺憾地告訴他說你只能到下面去了,投資家想了想對上帝說能不能允許我對裡面的人講幾句話,上帝說可以。然後,投資家對裡面的人喊了一句地獄裡面發現了一座金礦,裡面的人聽到馬上蜂擁去了地獄,上帝看的瞠目結舌,準備邀請這位投資家進入天堂,結果投資家說這麼多人都去地獄了,也許那裡真的有金礦,我也去碰碰運氣吧。這個段子說明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也會做出非常不理性的行為,這個時候他的大腦被快系統所掌控。看看這和我們的投資經歷是不是也十分的相似,比如我們明明知道這家公司沒有業績,管理層垃圾,但是股價天天上漲,屬於5G概念,你仍然忍不住去買點,如果買套了,事後悔恨不已,但是多次的經驗我們依然沒有得到教訓,下次來了一個什麼新的概念,我們還是想往裡撲,像飛蛾一樣。

那麼有沒有可能協調好大腦的兩個系統,讓兩個系統各司其職,哪個對聽誰的,充分發揮兩個系統的決策機制。這可能需要專門的訓練,而且未必成功。孔子一生修煉,到70歲方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大多數人窮其一生達不到這個高度。所以,優秀的投資人往往是鳳毛稜角的,每年有那麼多北清復交畢業的高智商年輕人投入到金融市場,有的可能會各領風騷1、2年,但多數人可能會歸於平淡。回頭看我們資本市場的歷史不到30年,湧現出了多少股神,但是能夠持續獲得優秀業績的人幾乎看不到,很多人經常會拿出一段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多麼優秀,但你很難判斷那是因為運氣還是真正的能力。

雖然我們無法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但我們是否能把兩個系統互相沖突帶來的負面效果控制到最低,我認為這還是有可能的。那就是阻斷大腦自帶的“獎賞機制”,大腦的獎賞機制就是我們說的“獎賞效應”,在心理學中,當人作出某一決策後如果被證實正確併產生了好的結果,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但是這種獎賞有個問題,他需要及時滿足。比如投機和賭博,結果馬上可以出來,對大腦的刺激非常強烈。還有一些成癮性的東西都具有類似的機制,它會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讓你產生欣快感,進而讓你產生依賴。一旦你的大腦形成了這樣一種機制,你的快系統就會主導你的大腦決策機制,從而會淹沒所有的理性。比如所有人都知道吸毒不對,但是一旦你享受到了毒品的快感,你就難以割捨。為什麼很多人對價值投資的理念非常瞭解,而且信服,但是在投資決策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去投機,因為多數人做不到延時滿足,價值投資你的結果要很長時間才能體現,對於大腦來講這樣的做法是得不到獎賞的。對於一個人來說,你3年收益率100%,和你5天收益翻番帶來的快感簡直無法相提並論。

除了獎賞效應,還有個懲罰效應。卡尼曼做個一個實驗,發現人們損失10塊錢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賺取10塊錢帶來的效應,所以對於投資來說,踏空比被套更痛苦,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股票上漲的時候,成交量很大,而下跌的時候縮量。為什麼人們喜歡一窩蜂地去幹一件事情,比如炒房,炒黃金,P2P,比特幣等等,因為如果你錯過了這一波行情,感覺自己損失了好幾個億,為了避免大腦對你的懲罰,你也要追進去,最後就是泡沫不斷地產生,然後破滅,周而復返。

所謂阻斷這種獎懲機制,就是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幾乎不可能,反人性,但是有人是可以做到的。著名的華人基金經理李錄推薦了佛學,通過禪修來達到這個目的,中外似乎有很多牛人,都曾經向佛學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曾經到印度求佛,一些著名的球星、影星在我們看來衣食無憂,富可敵國,很多都曾經參悟過佛學,比如巴喬、李連杰等。橋水基金的達利奧曾經說過冥想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卓越的投資人必須要找到精神層面的答案,讓自己的大腦不能只根據簡單的賞罰機制來進行決策,讓自己的內心不受情緒的影響,當然這非常難以做到。最後推薦一本李錄建議我們閱讀的一本書《為什麼佛學是真實的》,書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在理性思考時,實際上是通過感情在思考,也就是說人從根本上來說人是感情動物。作者還發現釋迦摩尼通過冥修對人性根本狀況進行了深刻洞察,而在此洞察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和現代科學對人腦的認識、對進化心理學的理解竟是完全可以印證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到原版閱讀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