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策略心得之我見

一、定投的基本概述

定投策略最近兩年比較流行,說起定投,大概在10年前我也做過,後來隨著資金增大,固定收入相對投資資產變小,以及2014年職業投資後,漸漸演變成了分倉分批的方式。今天談談定投策略。

定投策略心得之我見

定投的概念定義:定期定額投資簡稱為定投,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在於通過定投均衡投資成本,從而降低擇時誤差帶來的損失。

定投的三種體現方式:

下跌趨勢定投持續買入,攤低持倉成本。

上漲趨勢定投持續買入,攤高持倉成本。

無論漲跌趨勢、高估低估,常年持續買入。

定投需要的條件:每月或其它週期定期有源源不斷的穩定可支配現金收入,相當於投資揹著一個源源不斷現金流的印鈔機。

二、定投也需擇時:定投的微笑曲線、哭泣曲線、S曲線

定投策略心得之我見

微笑曲線

在下跌趨勢中,當我們在標的相對較低估區域,選擇內在價值持續增長的標的,採用定投持續買入,越跌越買,我們的持倉成本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攤低,從而在後期價值迴歸,價格上漲之際,能夠較快解套賺錢。從上圖看左邊就像一個微笑的曲線。(下方有具體舉例,這裡不再重複)

哭泣曲線

在上升趨勢中,同時我們在標的較高估區域開始持續買入,我們的持倉成本會隨著價格上升而攤高,但高估終將會迎來回歸,由於我們在相對高估、高位持續買入,成本較高,當泡沫破滅,價值迴歸,標的下跌,很容易就從盈利變為被套虧損。從上圖右邊看,就像一個哭泣曲線。

S曲線

假如我們不擇時,而是採取無論市場漲跌、無論市場高估低估,採取定投一直持續買入,我們最終會得到一個均衡平庸的收益。假如我們無論牛熊和高估低估,都持續採取定投方式,從上圖整體來看,就像一個S曲線。

小結:在市場和標的處於相對較低估區域,最好選擇具備內在價值持續增長標的,採取定投方式持續買入,越跌越低估越買(注意越跌越買要建立在標的處於低估區域和內在價值持續增長前提下),隨著標的內在價值增長,然後等待價值迴歸,由於成本相對較低,市場一旦反轉上漲,解套盈利的概率較大,則可以獲得一條微笑曲線。而如果在市場相對高估高位區域採取定投策略,建倉成本就相對很高,成本不斷提高,這時泡沫一旦破滅,就會在下跌中很快轉盈利為虧損。而不分漲跌和高估低估的連續常年定投,獲得的收益往往也只是相對平庸的收益。

所以,只有在相對較低估區域持續定投買入內在價值持續增長的標的,才能獲得超額收益,因此,定投也需要適當擇時,只是相對來說擇時要求不那麼高,難度相對較小。

三、以金額定投和以標的數量定投的不同區別

股市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就像複利公式就很神奇。有時候我們感性看到的東西會誤導我們,就像股票有漲跌,看似做空做多差不多,但現實是在不加槓桿情況下,一次做多理論上可能會有N倍收益,而一次做空最多收益也不可能超過一倍,因為絕大部分都不可能跌的一文不值。

同樣,定投策略裡,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採用金額定投和標的數量定投,結果差別也很大。

以金額定投的優勢

舉例:假如你每月5000元用於投資,假設某標的第一個月每手價格100元,那麼此時你能買50手,第二個月由於價格下跌,每手80元,繼續定投5000元,此時可買62.5手,第三個月價格繼續下跌,每手50元,依舊定投5000元,此時可買83.3手,第四個月價格繼續下跌,每手40元,還是定投5000元,此時可買125手。

第一月:5000元/100元=50手

第二月:5000元/80元=62.5手

第三月:5000元/60元=83.3手

第四月:5000元/40元=125手

均和成本=(5000*4)/(50+62.5+83.3+125)=62.34元

我們共計投入20000元,合計買入標的320.8手,平均每手62.34元成本,成本比第一月初期每手100元大幅下降,那麼後期價格只需反彈到高於62.34元就可以解套賺錢。

以標的數量定投的劣勢

舉例:同樣我們以上面第一月100元、第二月80元、第三月60元、第四月40元的方式,四個月合計同樣買入320.8手算,平均每個月買入標的80.2手,我們來計算一下結果,看看有什麼不同。

第一月:80.2手*100元=8002元

第二月:80.2手*80元=6416元

第三月:80.2手*60元=4812元

第四月:80.2手*40元=3208元

均和成本=(8002+6416+4812+3208)/(80.2*4)=69.94元

我們發現以標的數量定投四個月累計投入資金22438元,累計買入標的合計320.8手與以金額定投總手數量相同,平均每手成本69.94元。

小結:我們得出的結果發現,以金額定投的方式買入同等標的數量要遠比以標的數量所需資金低,成本也更低。原因是以金額定投的方式會形成在下跌後低位低價買入更多標的數量,而上漲後高位高價由於受金額限制,買入的數量也就會自然減少,從而天然的形成“低多買高少買”的規律。

四、標的彈性的影響

標的彈性對後期收益率也有較大影響,我們做個舉例,假設兩個標的同樣起點100元,經歷下跌過程,最終回到100元,我們做一個高彈性和低彈性的例子。

股性高彈性舉例:

第一月:5000元/100元=50手

第二月:5000元/80元=62.5手

第三月:5000元/60元=83.3手

第四月:5000元/40元=125手

均和成本=(5000*4)/(50+62.5+83.3+125)=62.34元

股性低彈性舉例:

第一月:5000元/100元=50手

第二月:5000元/90元=55.5手

第三月:5000元/80元=62.5手

第四月:5000元/70元=71.4手

均和成本=(5000*4)/(50+55.5+62.5+71.4)=83.54元

小結:從上面統計可以看出,採用定投高彈性標的,優點是最終成本更低,未來獲得的收益也會越高,但缺點是高彈性跌幅更大,中途需要忍受的套牢幅度也會越大。

五、定投模式的侷限性和分倉分批解決策略

當固定可支配收入用於投資金額佔比總資產規模比例較小時,定投失去意義。

假如你投資總資產10萬元,每月收入1萬,扣除生活費用後,可用於投資的可支配金額每月5000元,年化用於投資的可支配金額合計6萬,佔比總資產金額比例較大,這時採取定投的方式在較低估區域越跌越買,持續降低成本,對總資產和總成本影響是較大的,這種情況下定投就是非常好的方式。

但如果你現在投資總資產已經100萬、500萬,那麼這時每月5000元定投,年化6萬,佔比總資產比例較小,這種情況下定投就失去了意義,因為每月定投的那點錢對於總資產相比,影響已經微不足道了。

這種情況下,有看好的標的,採取提前準備足夠資金,採用總資產按比例分倉分批的方式,才具有意義。比如,你有200萬,有看好的標的,計劃將100萬建倉看好的標的,將100萬資產分為10份,每份10萬元,在看好標的內在價值持續增長和處於較低估區域,每下跌8%(也可以設定其它比例,具體根據你資金分多少份,以及預判極限跌幅區域設定),買入10萬元,從而解決資金變大而固定收入佔比低或無固定收入的影響。

分倉分批是一個好方法,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會每月有能用於投資的現金固定可支配收入,像巴菲特一樣背後背一個銀行或保險公司,有源源不斷的現金可用於低位低估區域投入,那賺錢也就不難了,不過對於大多數人,總資產變大後,源源不斷現金可用於投資只是奢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