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策略心得之我见

一、定投的基本概述

定投策略最近两年比较流行,说起定投,大概在10年前我也做过,后来随着资金增大,固定收入相对投资资产变小,以及2014年职业投资后,渐渐演变成了分仓分批的方式。今天谈谈定投策略。

定投策略心得之我见

定投的概念定义:定期定额投资简称为定投,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定投均衡投资成本,从而降低择时误差带来的损失。

定投的三种体现方式:

下跌趋势定投持续买入,摊低持仓成本。

上涨趋势定投持续买入,摊高持仓成本。

无论涨跌趋势、高估低估,常年持续买入。

定投需要的条件:每月或其它周期定期有源源不断的稳定可支配现金收入,相当于投资背着一个源源不断现金流的印钞机。

二、定投也需择时:定投的微笑曲线、哭泣曲线、S曲线

定投策略心得之我见

微笑曲线

在下跌趋势中,当我们在标的相对较低估区域,选择内在价值持续增长的标的,采用定投持续买入,越跌越买,我们的持仓成本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摊低,从而在后期价值回归,价格上涨之际,能够较快解套赚钱。从上图看左边就像一个微笑的曲线。(下方有具体举例,这里不再重复)

哭泣曲线

在上升趋势中,同时我们在标的较高估区域开始持续买入,我们的持仓成本会随着价格上升而摊高,但高估终将会迎来回归,由于我们在相对高估、高位持续买入,成本较高,当泡沫破灭,价值回归,标的下跌,很容易就从盈利变为被套亏损。从上图右边看,就像一个哭泣曲线。

S曲线

假如我们不择时,而是采取无论市场涨跌、无论市场高估低估,采取定投一直持续买入,我们最终会得到一个均衡平庸的收益。假如我们无论牛熊和高估低估,都持续采取定投方式,从上图整体来看,就像一个S曲线。

小结:在市场和标的处于相对较低估区域,最好选择具备内在价值持续增长标的,采取定投方式持续买入,越跌越低估越买(注意越跌越买要建立在标的处于低估区域和内在价值持续增长前提下),随着标的内在价值增长,然后等待价值回归,由于成本相对较低,市场一旦反转上涨,解套盈利的概率较大,则可以获得一条微笑曲线。而如果在市场相对高估高位区域采取定投策略,建仓成本就相对很高,成本不断提高,这时泡沫一旦破灭,就会在下跌中很快转盈利为亏损。而不分涨跌和高估低估的连续常年定投,获得的收益往往也只是相对平庸的收益。

所以,只有在相对较低估区域持续定投买入内在价值持续增长的标的,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定投也需要适当择时,只是相对来说择时要求不那么高,难度相对较小。

三、以金额定投和以标的数量定投的不同区别

股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就像复利公式就很神奇。有时候我们感性看到的东西会误导我们,就像股票有涨跌,看似做空做多差不多,但现实是在不加杠杆情况下,一次做多理论上可能会有N倍收益,而一次做空最多收益也不可能超过一倍,因为绝大部分都不可能跌的一文不值。

同样,定投策略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采用金额定投和标的数量定投,结果差别也很大。

以金额定投的优势

举例:假如你每月5000元用于投资,假设某标的第一个月每手价格100元,那么此时你能买50手,第二个月由于价格下跌,每手80元,继续定投5000元,此时可买62.5手,第三个月价格继续下跌,每手50元,依旧定投5000元,此时可买83.3手,第四个月价格继续下跌,每手40元,还是定投5000元,此时可买125手。

第一月:5000元/100元=50手

第二月:5000元/80元=62.5手

第三月:5000元/60元=83.3手

第四月:5000元/40元=125手

均和成本=(5000*4)/(50+62.5+83.3+125)=62.34元

我们共计投入20000元,合计买入标的320.8手,平均每手62.34元成本,成本比第一月初期每手100元大幅下降,那么后期价格只需反弹到高于62.34元就可以解套赚钱。

以标的数量定投的劣势

举例:同样我们以上面第一月100元、第二月80元、第三月60元、第四月40元的方式,四个月合计同样买入320.8手算,平均每个月买入标的80.2手,我们来计算一下结果,看看有什么不同。

第一月:80.2手*100元=8002元

第二月:80.2手*80元=6416元

第三月:80.2手*60元=4812元

第四月:80.2手*40元=3208元

均和成本=(8002+6416+4812+3208)/(80.2*4)=69.94元

我们发现以标的数量定投四个月累计投入资金22438元,累计买入标的合计320.8手与以金额定投总手数量相同,平均每手成本69.94元。

小结:我们得出的结果发现,以金额定投的方式买入同等标的数量要远比以标的数量所需资金低,成本也更低。原因是以金额定投的方式会形成在下跌后低位低价买入更多标的数量,而上涨后高位高价由于受金额限制,买入的数量也就会自然减少,从而天然的形成“低多买高少买”的规律。

四、标的弹性的影响

标的弹性对后期收益率也有较大影响,我们做个举例,假设两个标的同样起点100元,经历下跌过程,最终回到100元,我们做一个高弹性和低弹性的例子。

股性高弹性举例:

第一月:5000元/100元=50手

第二月:5000元/80元=62.5手

第三月:5000元/60元=83.3手

第四月:5000元/40元=125手

均和成本=(5000*4)/(50+62.5+83.3+125)=62.34元

股性低弹性举例:

第一月:5000元/100元=50手

第二月:5000元/90元=55.5手

第三月:5000元/80元=62.5手

第四月:5000元/70元=71.4手

均和成本=(5000*4)/(50+55.5+62.5+71.4)=83.54元

小结: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采用定投高弹性标的,优点是最终成本更低,未来获得的收益也会越高,但缺点是高弹性跌幅更大,中途需要忍受的套牢幅度也会越大。

五、定投模式的局限性和分仓分批解决策略

当固定可支配收入用于投资金额占比总资产规模比例较小时,定投失去意义。

假如你投资总资产10万元,每月收入1万,扣除生活费用后,可用于投资的可支配金额每月5000元,年化用于投资的可支配金额合计6万,占比总资产金额比例较大,这时采取定投的方式在较低估区域越跌越买,持续降低成本,对总资产和总成本影响是较大的,这种情况下定投就是非常好的方式。

但如果你现在投资总资产已经100万、500万,那么这时每月5000元定投,年化6万,占比总资产比例较小,这种情况下定投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每月定投的那点钱对于总资产相比,影响已经微不足道了。

这种情况下,有看好的标的,采取提前准备足够资金,采用总资产按比例分仓分批的方式,才具有意义。比如,你有200万,有看好的标的,计划将100万建仓看好的标的,将100万资产分为10份,每份10万元,在看好标的内在价值持续增长和处于较低估区域,每下跌8%(也可以设定其它比例,具体根据你资金分多少份,以及预判极限跌幅区域设定),买入10万元,从而解决资金变大而固定收入占比低或无固定收入的影响。

分仓分批是一个好方法,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会每月有能用于投资的现金固定可支配收入,像巴菲特一样背后背一个银行或保险公司,有源源不断的现金可用于低位低估区域投入,那赚钱也就不难了,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总资产变大后,源源不断现金可用于投资只是奢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