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帶頭人”撬動黨建活力 打造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河海大學港航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黨建工作紀實

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公佈了《關於對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的評審結果》,我校港航學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工所”)黨支部成功入選教育部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據悉,此次評審中,全國高校一共遴選產生了10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100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559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在不久前,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還成為了教育部100個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近年來,河海大學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不斷提升,教師黨支部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持續加強。2017年學校召開“雙帶頭人”支部書記培育研討會,積極在三個學院試點,研究和健全培育政策制度。同年,遴選了一批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進行重點培育建設。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作為試點學院之一,一直堅持“港航並重、河海兼顧”的特色,學院黨委充分發揮黨委引領作用、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動教師黨支部建設和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其中,“海工所”黨支部作為學院重點培育打造的黨支部,也發展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双带头人”撬动党建活力 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海大学港航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党建工作纪实

“雙帶頭人”帶頭新氣象

學術科研有成果

建立在海工所上的黨支部目前有15位黨員,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14人具有博士學位,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10人,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8歲的“年輕”黨支部卻打造了高校青年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河海樣本。

海工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於1979年4月由水利部批准組建,1980年9月正式成立,第一任籌備組組長為嚴愷院士。而建立在海工所上的教師黨支部成員雖然平均年齡只有38歲,平均黨齡卻有15年。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15年,海工所支部黨員集體榮獲江蘇省工人先鋒號,1名黨員獲評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6年,海工文化展主題黨日活動獲江蘇省高校最佳黨日活動優勝獎和河海大學最佳黨日活動特等獎。2018年,黨支部書記張弛獲河海大學青年崗位標兵等。除了黨建工作成果突出,海工所黨支部在學術和業務上表現也頗為搶眼:2016年,3名黨員入選省部級人才計劃,1名黨員獲第五屆全國水利類專業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特等獎。2017年,1名黨員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黨員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等。而這些傲人的黨建和科研業務成績的取得有賴於河海大學響應教育部號召,大力推行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培育工程,讓學術大咖成為黨建達人,推動兩者雙融合、兩促進、既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和戰鬥力,同時也提升了學術創新能力。

港航學院自2017年起開始全面加強了“雙帶頭人”黨支部建設,通過正常換屆,所有教師黨支部書記都由副教授以上老師擔任,支委全部有博士學位,將支部建在研究所,原本的科研帶頭人培養成黨建帶頭人。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學科青年學術帶頭人張弛則又多了另一重身份——海工所黨支部書記。

他利用自身優勢,將理論與實際聯繫起來,帶領師生積極投身2018年港口航道海岸與海洋工程中青年學術研討會組織、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海岸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江蘇省沿海開發與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水利大辭典》編撰等各項學校重要工作,有力支撐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促進黨員教師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共同提升,發揮了很好的“領頭雁”模範帶頭作用。

“双带头人”撬动党建活力 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海大学港航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党建工作纪实

“雙肩挑”挑出新責任

組織生活有活力

擔任海工所黨支部書記近兩年,張弛最大的感受是“把服務學校、服務教師和服務學生作為黨建工作的切入點,通過各式各樣的黨建活動作為載體,才能把大家聚集到一起。”

用心做黨建工作,始終把服務擺在第一位,才能把黨的工作做到教師黨員的心裡去。

帶著這樣的初心和信念,張弛在支部內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組織生活,讓海工所黨支部真正成為加快水利一流學科建設、促進學校發展、服務國家需求的戰鬥堡壘。

“海工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讓我作為海工所的一員更加感到光榮和自豪,在日後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我都要時刻秉承嚴愷院士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從“海工所的昨天今天明天”海工文化展主題黨日活動學習歸來,海工所王崗老師在筆記中寫下學習體會。

張弛向我們介紹,在海工文化展黨日活動之前,支部的黨員教師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大家通過查閱相關史料、找尋歷史老照片以及實地探訪已經退休的海工所老教授等多種方式,以圖片展的方式對海工所的歷史、現在和將來進行回顧和展望,讓普通的教師黨員、特別是支部內的年輕教師能夠近距離感受嚴愷院士、薛鴻超教授等一批海工前輩為水利事業奮鬥和奉獻的一生,也能借此機會了解海工所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這一主題黨日活動不僅在黨員中反響熱烈,還獲得了當年的江蘇省高校最佳黨日活動優勝獎和河海大學最佳黨日活動特等獎。

除此之外,黨支部還邀請校內外的優秀教師,開設“名師講堂”,邀請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沈揚教授講如何對待大學教學,邀請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李軼教授談獲得“優青”的心路歷程,還邀請多次發表高被引論文的雍斌教授談如何做科研,引導黨員、教師踐行“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要求。

“和傳統意義上的支部生活不同,如今的支部生活更有活力,是真正瞭解了我們廣大教師的需求,和我們的工作做到了緊密的融合,黨員們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支部內的黨員王崗老師感慨道。

“双带头人”撬动党建活力 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海大学港航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党建工作纪实

“雙帶頭”提升團隊力量

教學育人有飛躍

張弛成為海工所黨支部“雙帶頭人”以來,一邊反覆思考黨建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一邊在探索如何利用黨建活動促進黨支部內教師隊伍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上“更上一層樓”。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河海大學把“課程思政”列為學校教育教學重點工作,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了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其中,由海工所推選的“海岸動力學”課程位列其中。

“理工科也是有思政內涵的。”張弛介紹了團隊成員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等思想融合到“海岸動力學”這門專業課程中,將專業知識與國家發展理念緊密結合,不但課程生動,吸引學生,更加能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學生學以致用,投身祖國發展建設的熱情。

而這些精心的課程設計背後離不開海工所黨支部一個團隊的努力,張弛告訴我們,就在不久前的組織生活上,大家還在討論和交流如何將課程思政思想融入到工科課程中,“年輕的老師在校內外參加了課程思政的相關培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討論過後,個別教師還會進行課程的試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所欲言,提出對於試講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為的是不斷打磨,讓課程思政思想更好的融入專業課學習和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除了精心打造專業領域的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海工所黨支部也積極思索如何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我們自己的很多學生保研會選擇到外校去,一問才知道是因為同學對於學院、專業和老師並不瞭解,總認為外面的月亮更圓。”在支部裡擔任宣傳委員的馮曦老師告訴我們。

於是,在今年的“揚帆·大學生涯啟航周”2018級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海工所黨支部就組織了團隊內教師和大一新生面對面的座談會。張弛介紹,座談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向本科新生介紹海工所的基本情況,也包括所內各老師的研究方向和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第二部分就是,各老師與新生們的互動交流提問環節。

一開始以為本科新生會比較害羞,沒想到現場反響很熱烈,很多本科生的提問還是很專業的,顯然是有備而來。參與這次活動的馮曦老師頗感意外,“這樣的活動對於學生來說,可以提前更全面和直觀的瞭解所學專業的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而對於我們老師來說,也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需求,未來可以留住優秀的生源,可以說是雙贏。”

“双带头人”撬动党建活力 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海大学港航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党建工作纪实

“領頭雁”領出新內涵

精神面貌有特色

“張弛老師雖然很年輕,但是在學術科研方面造詣很深,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強的示範帶動作用;其次,他是搞科研的,支部開會時能夠緊密結合當前科技的最前沿和國家對科技工作的新部署,避免出現‘念文件’的現象。”馮曦告訴我們。

“黨建工作是推動科研精深、跟上國家發展和形勢的法寶。通過支部活動的開展,將傳統枯燥的‘念文件’變成對於國家新形勢和新政策的解讀和深度剖析,對於我們的科研工作有指導性意義,工作也更有成效。”張弛告訴我們,雖然自己從事教學工作時間不短,給學生們講課可以信手拈來,但是在組織生活中為黨支部講解相關政策時,往往還是要提前做不少工作,逐字逐句研究。“比如,在學習十九大報告時,我就提前做好功課,把其中和我們學科研究方向相關的政策和最新精神勾畫出來,這樣可以將政治學習與業務探討相結合,真正調動教師黨員的積極性。”

“通過學習研究國家對我們相關學科科研的新部署和新需求,我們在基金的申請和科研項目的開展上都能夠緊跟國家的步伐。”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近岸海域環境問題突出,從2016年起,以“藍色海灣”為代號,國家開始著力進行海洋生態整治修復工作,以海灣為重點,拓展至海灣毗鄰海域和其他受損區域,最終目標是實現“水清、岸綠、灘淨、灣美”。河海大學海工所黨支部所在研究所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到“藍色海灣”這項工程中。

除此之外,海工所黨支部還廣泛徵集教師黨員的意見,針對教師想要了解的其他學科知識和最新技術,邀請校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在支部活動中進行交流和溝通,尋求科研合作和新突破。“現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邀請學校這方面的專家來溝通交流,讓我們支部的教師看到了跨學科交叉的可能性。”張弛介紹,在今年10月的支部生活中,就邀請了學校計信院的胡鶴軒教授來為大家分享大數據方面的業務知識。

除了黨建工作內容上的創新,如今,張弛也在積極探索組織生活和黨建工作的新思路,推動“互聯網+”與黨建工作相融合。“我們最近在著手準備網上黨支部工作室。”張弛向我們介紹,網上黨支部工作室主要會從海工所黨支部基本情況介紹、精品黨課、成熟的黨建工作經驗分享以及典型案例等進行展示。“黨建工作也要注重平臺的創新,從線下到線上,形成自己的黨建品牌,擴大河海大學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双带头人”撬动党建活力 打造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海大学港航院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党建工作纪实

文字:李婉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