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院士”的“清流”願望

代表委员访谈录 | “泥石流院士”的“清流”愿望

“泥石流院士”的“清流”願望

——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

本報記者 徐姚

代表委员访谈录 | “泥石流院士”的“清流”愿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

進一步認識災害形成、運動和致災規律,對未來災害情景作出合理的預測預判,科學確定災害風險,這樣才能更加科學、高效、精準地做好災害風險管理。

希望有一天‘泥石流’變‘清流’,讓災害越來越少。”

代表委员访谈录 | “泥石流院士”的“清流”愿望

“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 年。”這句話描述的是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除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等多重身份之外,每年兩會期間,最讓媒體感興趣的是他的一個外號: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不過,在近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謙虛地說:“我只是因為拿到了國內第一個泥石流專業的博士學位。希望有一天‘泥石流’變‘清流’,讓災害越來越少。”

兩次泥石流的不同後果

1990年,念本科時聽到的一場學術報告,讓崔鵬開始“盯上”了泥石流。在長年的研究中,他發現防範和治理這種自然災害並不簡單。崔鵬告訴記者,泥石流在我國分佈比較廣,暴發相對頻繁,成災大都很嚴重。常見的泥石流是由強降雨引起的,叫降雨型泥石流或者暴雨型泥石流,還有一種是由冰湖潰決引起的泥石流,跟冰川活動、冰雪消融密切相關。當然,不同的劃分標準,得到的結果也不同,比如根據組成物質,可以分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或者水石流等。

“我國黃河流域會出現泥流,因為物質顆粒非常細小;要是在青藏高原這些高寒地區,比如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可能會發生冰川活動引發的泥石流。我國大部分人口和商業密集區域屬於季風氣候,這些地區以降雨型泥石流為主。”崔鵬解釋,山區是泥石流的高發地帶,因為山高坡陡,侵蝕作用強烈 , 如果植被調控條件較差,降雨量或者降雨強度較大,山上鬆散的物質就很容易被沖蝕形成泥石流。

“2010年是泥石流災害比較嚴重的一年,甘肅、四川、雲南多地出現了特大泥石流災害 。” 崔鵬回憶說 ,2010年8月7日22 時左右,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傾洩而下的物質將所到之處夷為平地,導致1765人遇難 (失蹤), 摧毀農田1417畝 ,房屋 5508間,2萬餘人失去住房。

“僅過了一週左右,四川省又出現了群發性的泥石流災害,其中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的泥石流規模比舟曲泥石流的規模還大。值得思考的是,文家溝泥石流的遇難和下落不明人數共12人,這是為什麼?”崔鵬解釋“,就是因為當地的災害預警工作做得比較好!”

崔鵬說,同樣是強降雨激發的泥石流,舟曲的泥石流發生在凌晨,很多人都在睡夢中,如果能夠及時預警,提醒老百姓儘快撤離,傷亡就不至於如此慘重。這些災害啟示我們必須增強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意識,做好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監測預警還需走向精細化

“國家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非常重視,我建議從三個方面部署災害防治工作。第一是避難搬遷,把高危險區的人轉移到安全區。第二是監測預警。”崔鵬表示,除了佈置監測預警的儀器設備,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外,還要做好預案編制與演練工作,災害來臨時,大家按照預案撤離避險。

最後一點是治理。”崔鵬指出,經過研究和實踐,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泥石流的發生規律,一些已經建設十幾年、幾十年的泥石流防治工程運行效果很好,現在仍然發揮著很好的作用。隨著國家對自然災害防治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求的進一步提高,減輕災害風險變得格外重要。

在崔鵬看來,泥石流是在一定能量 (高度差引起的位能及其轉換) 條件下,由鬆散物質和水經過耦合作用形成的,所以僅僅監測水的因素 (降雨) 是不夠的,還要對土的因素以及水土耦合過程進行全面的連續 監測,才能獲得更多的語境參數,進行精細預警。

“近年來,我國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防治技術進步非常快,但要做好精細化的監測預警,難度不容小覷;在預警方法上,要根據泥石流的類型、災害易發程度、關鍵控制因素,分類、分級、分地區地確定預警閾值和標準。”崔鵬解釋,對於城鎮或人口相對密集地區、重大工程設施等重要防護對象,要優先部署精細化監測預警系統,並提高災害設防標準。

崔鵬建議,為進一步做好精細化監測預警,需要加強災害基礎性研究,對災害形成的機理、演變過程等進行系統研究,進一步認識災害形成、運動和致災規律,對未來災害情景作出合理的預測預判,

這樣才能更加科學、高效、精準地做好災害風險管理。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編輯: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崔維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