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孩子讀什麼書啊,還不早點出去打工!

今年8月,高中畢業二十年聚會,一個同學忽然提起小屋,我頓然無限感慨。心底小屋的具象頓時浮現在眼前,時至今日,在小屋裡的點點滴滴都記憶猶新。嚴格意義上來說,那棟小屋根本不能叫小屋,那只是一間別人廢棄的柴火間。但就是在這樣的小屋裡,我挑燈夜讀奮鬥了三年。

農村的孩子讀什麼書啊,還不早點出去打工!

時間回到1995年,那一年我初中畢業,分數不高不低,剛好越過了普通高中分數線,父母想讓我進城裡讀普高,一則伯父就住這所學校附近,對我能有個照應;二則父母打算讓我在伯父家吃住。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令人尷尬。大媽的一句“農村的孩子讀什麼書啊,早點出去打工”徹底擊碎了父母的算盤。而大媽當時那種冰冷地、俯視地、不屑地眼神,就像一把尖刀刺穿了我滿懷希望的心。

實在沒辦法,父親病急亂投醫在一個老舊的小區裡找到了那間柴火間。之所以定下這棟小屋,一是覺得便宜,一個月才15元,二是解決了住宿的燃眉之急,否則我只能流落街頭。

第一次看見這小屋的時候,內心有點排斥。屋子陰暗狹小,裡面堆滿了柴火和一些廢棄的物品;更為糟糕的是,屋裡面還有一臺破舊的洗衣機和一個洗衣池,小屋的主人每天都會來屋子裡洗衣服,常常搞得屋子裡溼漉漉的;轟隆的洗衣聲和水池的流水聲混雜在一起,讓我根本無法安下心來學習,只能等屋子主人洗完衣服,才能偷得片刻安寧。

小屋雖然簡陋,但至少給了我一個安身之所,讓我在城裡能有這一隅之地,為嚮往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奮鬥的陣地。有時候同學過來玩兒,看見我住這種地方,常常表現出驚異的眼神,我能從他們的眼睛裡讀出“這能住麼?”“這是人住的地方嗎?”的疑慮。

當時的我並沒有過多的解釋,村裡的孩子總是訥於向別人袒露貧窮和無奈。我只是用三年的時間,給了那些有疑慮的同學一個堅定的答案:條件再差、環境再惡劣都敵不過一顆堅毅的心。

現在想想,那三年,過得實在艱苦。

夏天蚊子成群,兩隻手根本不夠用,每每寫完作業,腿上都是一片片蚊子暢飲後留下的紅包;冬天寒冷刺骨,再加上室內本就潮溼,有時候只能身上卷著被子,哆哆嗦嗦寫作業。可當時自己對所經歷的並不覺得有多苦,因為那時我堅信只有奮鬥,才能改變,才會離嚮往的美好更近一點兒。唯一的代價是因為常年處在潮溼的地方,留下了膝蓋關節炎的毛病。

三年來,無數個夜晚在小屋裡埋頭苦讀,有時候壓得自己承受不了了,就會想到那句話,“農村的孩子讀什麼書啊,早點出去打工!”,以及那個刻骨銘心的,冰冷地、俯視地、不屑地眼神。

後來,我考上大學,讀了研究生,一直在遠方的城市學習、生活,再沒有時間回去看看小屋;再後來,回到吉安工作,特意去看了下小屋,遺憾的是,小屋早已拆遷,原址上矗立的是一棟棟商品房。

農村的孩子讀什麼書啊,還不早點出去打工!

小屋雖然不在了,但我心裡的小屋一直都在。小屋的三年雖然艱辛,但正是這份艱辛,讓我明白了苦盡甘來的真諦;也讓我明白人生本不公平,有的人,生來金箔等身,有的人,生來卻滿身泥土,但即便一身泥濘,只要用堅強、果敢和不懈地努力,洗盡鉛華後,泥濘一身終究能構築成銅牆鐵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