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现在很多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家风教育,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

“义门陈”的优良家训


“义门陈”

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宋吕端)之盛况。开办了我国最早的民办高等学校“东佳书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业于其家,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条”被宋朝奉为“齐家”的典范。

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共分291庄,家众散处全国各地,其后裔繁衍至今多达三千余万人口。

义门陈遗址

义门陈,座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义门陈开基始祖陈旺因官置产、造屋兴家于江州德安县常乐里,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规,立家范,置田产,办书院,曾经的义门陈方圆二十多公里的区域里,建有旌表台、百柱堂、御书楼、议事厅、德星楼、文昌阁、接官厅、东皋祠、永清寺、九里殿、都蚕院、秋千院、寿安堂、义门酒坊、廨宇、大公堂等宏伟建筑。

后来义门陈遗址毁于明初战乱,为再现义门陈文化,当地恢复了“议事厅”、“三道门”等文化遗址,修建了“义门陈文化历史展览馆”,“义门陈分庄纪念广场”、“义门陈先祖陵园”及配套景观工程,占地约150亩。

2008年成功申报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积极开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多次开展义门陈文化专家学者研讨活动,2013年,举办了“海峡两岸义门陈文化交流”活动。

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义门陈氏家规

义门陈氏家规由《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构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其中“家法”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体现了“一公无私”的本质与内涵,被当朝奉为“齐家”的典范;“家训”、“家范”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明德修身、禁绝非为,形成良好家风传承后代。整部义门陈家族规范集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闪耀着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内容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义门先祖伯宣公是陈旺的祖父,伯宣公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注解史书八十七卷而名闻朝野。公元731年,伯宣公到庐山访友,见山川秀丽、清幽怡人,不忍离去而定居此地。就正是陈旺举家落脚之地。

此后,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

唐中和四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一套家族规范

在义门陈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

【家训十六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

1100年前,义门陈第三任族长陈崇创制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三位一体,形成了义门陈氏的良好家风。义门子孙恪守祖训,以孝义治家,定族规、置田产、办书院,建立了一个同耕日月、共享太平的大家庭,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

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条条说的是公理,行的是公道,其核心依然是“至公无私”;《家范十二则》900多字,规定家族成员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亲和兄弟、敦睦邻里、忠厚勤恳;《家训十六条》则要求族人立身行己,孝悌为先,遵纪守法,明德修身,处处体现了家族管理的公明大义。

唐宋时期的江洲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九百余人口、三百三十余年聚族而居、和谐共处的家族奇迹。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宋至道二年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据史料记载,义门陈先后被唐、南唐、宋三个朝代九位帝王二十余次旌表。

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宣召义门陈家长陈竸入朝,太宗问:“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陈竸回答:“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太宗大加赞许,遂赐匾一块,御书“至公无私”,并招令将陈氏家法颁行王公大臣各一册,以参照施行推广。“至公无私”,宋太宗旌表的这块牌匾,是义门陈氏《家范》的精华所在:陈氏子孙一旦为官,就不能辜负平生所学,应当一展所能,回报朝廷和国家。家国情怀是义门陈的大义所在,历代陈氏子孙居庙堂之高,则唯忠唯仁;处江湖之远,则唯孝唯义。

义门陈公有族产,公共劳动,公平分配,充分显示了一个“公”字。比方说吃饭,大家就共同在一起,设立了不同的餐席,老人是老人的席,成人是成人的席,儿童是儿童的席。什么时候吃饭,以鼓声为号,这就是“击鼓传餐”的故事,吃是公平的。公共劳动的时候,穿的服装,大家都穿同样的服装,不是谁穿的好,谁穿的破,这就是“堂前架上衣无主”。住,大家住的都一样,房子都是由每个庄统一建造的,不是说哪个住漂亮的别墅,哪个住破烂的茅房,没有差别。这个公平,表现的非常明显,义门陈没有谁搞特殊。

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义门家风代代传

家风来自家规,礼仪源于教化。义门陈以耕读传家,正所谓“八百斗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义门陈氏创办了东佳书院,并在东佳书院兴办家族教育,将义门陈家规进行弘扬、普及和推广。起源于唐、延续至清末的“东佳书院”在唐宋时曾鼎盛一时,颇得声名。清风朗朗、文思悠悠,义门陈的家规家训也在道德文章中升华,在传承效仿中深入人心,在祖祖辈辈的学而时习中根深蒂固。直至今日,陈氏后人依然重视学习教育,子弟刻苦学习、崇文尚艺蔚然成风。

岁月如流,时间不居。北宋嘉佑七年的阳春三月,从义门古镇的大石板街至古官道上,车辚辚,马啸啸,一路上都是牵老扶幼、肩挑背驮的江州义门陈人。义门陈奉旨分家,大家庭分割为291庄,迁往全国72个州郡144县。义门陈后世子孙怀揣着象征家族文明的锅片,离开了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家园,踏上了走向五湖四海的续梦之路,演绎了家族史上的大迁徙、大分庄。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义门陈氏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有了“天下陈姓出义门”之说。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义门陈家规家训文化,对陈氏后人的影响意义重大,一代代忠、孝、廉、义的陈氏后人,像陈独秀、陈潭秋、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豪俊,让义门陈的家谱不断增添骄人的篇章。时至今日,散布全国的陈氏后人,秉承着陈氏的家风,走上了各行各业,许多人成为各自岗位的精英,尽一已之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义门陈馆长:

我是义门陈分庄的30代嫡孙,从小是听着义门陈的故事和传说长大的,我这个家庭现在是四代同堂,可以这样说,每一代在他的骨子里头,潜移默化着一种精神和意识,那就是一个家族的家规和家风、家范,对一代一代人的影响,太深刻了。你比如说我们爱国家,家庭和谐,都是有这个家族家规、家范,一代一代的影响,一代一代的传承,所以一代一代做人成功,做事成功。所以说,家范、家规的教育,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应当是这个民族、这个家庭,事业成功、做人成功一种内在的精神财富。

义门陈的家法、家训、家范的本质是“至公无私”,至公方能无私,无私方可义聚。生活上“室无私藏,厨无异馔”,击鼓而后传餐,劳动时“堂前架上衣无主,二岁孩儿不识母”,共同抚养婴儿。

义门陈的家法、家训、家范的意义在于:一是根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程序,在“齐家”上作出重大的创新,把治理国家的办法,细化到家族内部,拿出具体的治家方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是在治理陈氏大家庭的过程中,着重耕读文化,鼓励教育,崇尚本业,形成“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三是以公为基,以义为宗旨,以范为榜样,告诉族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为人,怎样为官,怎样为事,传承一种美德家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家风纯良、家规卓正、家法严明的江州义门陈,再现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沐浴着祖德荣光,传承着家国大义,一代代“义门陈人”将“至公无私”的精神追求、廉明操守和伦理示范发扬光大,坚守了奉公守法的道德准则。

在“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义门陈人以其“爱天下、忧天下、和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神风范,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添上了灿烂的华彩!

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延续的是家族的历史和规范,积淀成为一种价值观,最终传承的是特定的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