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現在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家風教育,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

張谷英的優良家訓


張谷英

張谷英生於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歿於明成祖永樂5年(1407年),據族譜墓誌記載張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揮使,於明洪武年間放棄指揮使軍職不做,由吳入楚,沿幕阜山西行,歸隱於岳陽縣渭洞筆架山麓。據記載,當時的渭洞山區到處都是茂密的古原始森林。張谷英看到這個地方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盆地中央有大小七座山頭連在一起,便選擇了此地安家。張谷英的子孫後代就在這裡依山建起了延綿四里多的大屋場。這就是今天的張谷英村。張氏族人始終把“耕讀繼世、孝友傳家”這八個字作為告誡後人的家訓。

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又稱“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五萬餘平方米,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築群。今天的張谷英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張谷英村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組成,總面積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巷道62條,古屋環山而建,長達1公里。古屋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其佈局依地形採取“乾枝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由數個單位組成,各單元之間有屏風簷廊和巷道溝通分隔,分則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合則貫穿於一體之空間。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溼鞋。目前古村內聚居張谷英公2600多後裔。張谷英古建築群極具特色,其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築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是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及建築歷史的珍貴實料和佐證,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範。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是維繫張氏家族延綿至今的精神支柱,它融合了孝、和、勤、廉等傳統儒家理念。自始祖張谷英公定居於湖南渭洞筆架山麓,殷切希望子孫賢達,傳世百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他,深知勤耕苦讀乃家庭、家族興旺必經之道,常常諄諄教誨後人。後世子孫據其理念總結出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治家格言。

隨著張氏一族的興旺,後世子孫迫切感受到必須建立一套眾人皆尊崇的行為規範。1768年,張炳、張默齋、張祖武、張煌等人合族眾議,主持編訂了《張氏家訓》16條、《族戒》5條,並列入族譜,以期著書立言、教育後人。張谷英村家訓族戒三個字為一句,涉及家庭家族、子女教育、道德修養、個人言行等諸多方面,家國情懷躍然紙上,體現了孝字當先的儒家思想。張氏族譜歷經6次修訂,1990年又新增《家訓》9條,以期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精神內核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孝當先,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愛國愛家;二是和為貴,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處事方圓;三是勤耕讀,即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知書明理;四是崇廉潔,即尊崇廉潔、修身養德、立命之本。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張谷英村,又稱“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五萬餘平方米,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築群。傳說,明洪武年間作為朱元璋指揮使的張谷英精通風水,明初的渭洞山區尚未開發,荒草萋萋,古木森森,張公行至此看中了這片世外桃園,從此,開啟了張氏家族二十六世的故事。至今六百多年來,張氏家族在此聚族同居歷時600餘年,它以巧奪天工的古建築藝術與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聞名於世。目前古村內還聚居張谷英2600多後裔,“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家訓族戒理念,正是促使這個家族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靈魂。今天的張谷英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張谷英村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組成,總面積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巷道62條,古屋環山而建,長達1公里。古屋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其佈局依地形採取“乾枝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由數個單位組成,各單元之間有屏風簷廊和巷道溝通分隔,分則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合則貫穿於一體之空間。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溼鞋。目前古村內聚居張谷英公2600多後裔。張谷英古建築群極具特色,其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築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是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及建築歷史的珍貴實料和佐證,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範。走進村內,就像走進了中國歷史的博物館。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然而,一個建築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淵遠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讓世人更加讚不絕口的,是促使張氏家族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家訓族戒。

家訓族戒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對聯,高懸在張谷英村的當大門前,這也是支撐“張氏家族”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它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並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歷經幾代人創制、修訂、增刪,最終定格為25條家訓,5條族戒,涉及家政管理、為人處世、子孫教育、工作生活、冠婚喪祭等方方面面。正是這些家訓和族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種以“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形成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

孝當先

“孝父母”,這是張氏家族的第一條家訓。張氏家族深知“孝”的重要性,不僅將其寫進家訓的第一條,更是編寫了7140字的《勸孝歌》,“勸善書多皆切記,我勸世人從孝起。堂前父母大於天,須知萬事孝為先。”勸孝歌字字真情,讀來催人淚下,被後人視為傳家之寶。族人謹遵“孝父母”的家訓,上演了一個個蕩氣迴腸的行孝故事。

和為貴

“磚連磚成牆,瓦連瓦成房”這句在張谷英村世代流傳的俗語,暗含著張氏先人對後輩要合而不分的教化,同居一個屋簷下幾百年的張氏人,秉承和為貴的思想,以祖訓、家規為遵循,一代代守護著建築形式上的合為一體,傳承著與家人、族人、外人的和睦之道。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幾千人都生活在一個大的屋頂下,關上房門一家人,這也體現了一種團結友愛的精神、一種氛圍、一種傳統。

“家和萬事興”,張谷英村之所以能聚族而居,幾百年不散,不但族內和諧相處,與外族同樣也是和諧共存,這與家訓族戒中“和為貴”的理念是分不開的。在家訓中有4條體現了“和為貴”的理念:友兄弟,睦族姓,敦孝友睦宗族,正嫁娶和妯娌;在族戒中也有體現:戒健訟。懾於“家規族戒”的森嚴,張氏家族歷來和睦宗族內外,友好和諧處世。

張谷英公第23代孫 張小琴:

我們張谷英村,總是一人有事眾人幫,一家有事大家忙,形成了“團結如一”的和諧氛圍。張氏家族在當地是旺族、大族,但從未發生過欺侮小姓小戶的現象,張氏女子外嫁,不論發生了何種情況,都不去打人命官司,總是通過合適的途徑去解決。

勤耕讀

在張氏家族的家訓族戒中,“勤耕讀”是一個突出的主題。先祖深知耕讀的重要性,告誡後人要“耕讀為本,以儉樸為榮,興書香門第,繼百忍家風,尚禮儀而四鄰和好,愛勞動而百業興隆”,並留下“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的祖訓族規。谷英公後代們謹遵祖訓,他們讀詩書、勤百業,代有人才出。十七世祖錦山公70歲登上筆架山頂雄心設館,栽桃育李,留下“故老猶傳教,書香繞筆峰”的絕唱。張雲衢之子張渥潛,於民國初在當大門設“筆山草堂”私塾,栽培弟子,曾自編數十萬字的《三餘教育類編》教材,廣為流傳於當地私塾,深受學生喜愛。在崇尚學習的氛圍中,村中大部分人都能吟詩作對,張谷英村也被譽為“書香門第,禮儀之鄉”。

張谷英公第22代孫 張勝利:

解放前,這裡出了進士1人,舉人7人,貢員1人,貢生6人,秀才45人,太學生33人。新中國成立後,村裡為國家輸送了三百多名高級人才。

崇廉潔

清廉為政,是每個朝代都倡導的,但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則是張氏家族的一大特色。

在重孝義、求和睦、勤耕讀和崇廉潔的環境中,數百年來,張氏家族中出外為官者多達300餘人,他們繼承先祖遺風,恪守“崇廉潔”的家訓,為官清正廉潔,辦事公平公正,留下了難得的聲譽和政績,贏得了後人的景仰和讚頌。據歷史資料考證,張谷英後裔中沒有一名貪官。

張谷英公第19代孫,原岳陽市政協主席 張治雄:

張谷英村的家訓告誡後人要“循本份、崇廉潔、慎言語”,這個意思呀,就是說做人要循規蹈矩、本本分分,不該做的事絕對不能做,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在行為方面,都要崇尚廉潔,不貪私利,一心為公;在言語方面,都要謹慎,不胡言亂語,不誹謗謠言。另外,在張谷英村的族戒中也有提到廉潔方面的內容,那就是第五戒“戒貪忌”,這個戒律非常好,意思是不要肆無忌憚地貪婪財物,現在之所以有許多當官之人紛紛落馬,這與他們貪財是分不開的。沒有想到數百年前張氏家族就已經在這方面作了要求,留下了告誡,這是了不起的智慧。張谷英村不僅在家訓族戒中對廉潔方面的內容作了明確規定,而且在張谷英村的議事廳中也作了相關要求,那裡高高懸掛著一副對聯,上面寫著“議事商情,小異大同無遠近;循規蹈矩,集思廣益得方圓”,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要推行民主集中制,無論大小事都要集體商量討論,集思廣益,共同決策,杜絕獨斷專行。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是我們為官之人應該恪守遵循的準則,無論古今都不過時。張谷英村能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這是十分難得的,在古今諸多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見的,並且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如果我們每個家庭和家族都能約束家人為官清廉,那麼我們整個國家必然會持續擁有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家齊而後國治”。家庭是國家的細胞,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在如今倡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背景下,良好的社會風氣,家庭的教育、家訓族戒的發揚顯得至關重要。而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張谷英村,是中華民族傳統大家庭的一個縮影,它的家訓族戒和家族管理經驗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如今,我們回望張谷英村,不僅僅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民間建築文化藝術上的奇蹟,更是因為,其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每個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延續的是家族的歷史和規範,積澱成為一種價值觀,最終傳承的是特定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