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常德人,我欠《喋血孤城》一張電影票

說起《喋血孤城》,常德人不管看過還是沒看過的,或多或少都應該有點印象。這部2010年上映的影片,是常德至今投資最大、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電影,它生動地再現了常德會戰的悲壯歷史,雖然當年票房不盡如人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凝聚成為經典。

我是常德人,我欠《喋血孤城》一張電影票

喋血孤城

作為一部商業電影,鉅額的投資都是以預期的票房做保障的,但《喋血孤城》籌拍之初,似乎就沒有把票房當做第一考慮要素。畢竟在歐美大片和娛樂片風行的當下,國產戰爭片早已式微,國民黨方面抗日的題材更不討好,這樣的電影拍出來,擺明是要賠本的。這部影片的投資人和主創人員,不乏成功的商人和金融行業從業者,對於成本和收益他們有更清醒的認識,說好的商人逐利呢?

今天要講的,就是《喋血孤城》背後,一群常德人為了情懷和責任,多方奔走歷經重重困難達成心願的故事。

常德抗日烈士公墓巍峨矗立的紀念塔坊,半個多世紀以來日夜昭示著八千烈士的英靈,常德人民除了年年祭奠以外,還十分期望能有電影再現常德軍民英勇抗日的歷史。2003年冬,中國建設銀行常德市分行辦公室主任何首旺,得知常德市文化局文藝創作離休老幹部彭道成,在10年前寫有一個《常德大血戰》電影劇本擱置著。何首旺是個轉業文化軍人,深知這劇本的歷史價值,立即發起組織籌拍電影事宜。國家廣電總局影視藝術中心經過審查,認為《常德大血戰》劇本題材好,於2004年5月批給了《準拍證》。

我是常德人,我欠《喋血孤城》一張電影票

烈士公墓

何首旺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者,成立了籌拍公司,便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尋找投資合作者。他帶著彭道成夫婦,在常德、長沙、深圳等地,尋找常德籍在外的成功人士,宣傳籌拍《常德大血戰》電影的重大意義。接觸到的近百人對家鄉拍電影都很高興,寄予厚望,表示支持。但到正式簽約拿錢時,都以各自的特殊理由表示愛莫能助。這讓何首旺、彭道成夫婦等人陷入了失望困境,幹了兩年後又因資金難籌而下馬。

2007年5月,正當何首旺陷入進退兩難的時候,他認識了一位儒商。此人叫陳建成,40多歲,鼎城區中河口人,大學文化,在常德當過律師,做過房產商,富有公益事業情愫。何首旺把籌拍《常德大血戰》電影的意義和三起三落的過程,向他宣傳了一會,希望他能擔當資金主投人,再找幾個合資人,把電影拍出來。陳建成聽何首旺講《常德大血戰》故事的悲壯慘烈,死了8000多人,深深動了感情。陳建成又找來搭檔舒德兵、陳衛平,三人平一拍即合,決定聯合完成這部影片。

籌拍《常德大血戰》電影的消息,通過各種媒體傳遍了全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首先是常德人民奔走相告,翹首以望。有關人士打電話、上公司門,表示支持。有些單位貼出大橫幅“祝賀《常德大血戰》電影拍攝成功”。終於,影片於2009年10月28日正式開機。

我是常德人,我欠《喋血孤城》一張電影票

劇照

我是常德人,我欠《喋血孤城》一張電影票

劇照

影片預計投資2000萬左右,但後來在拍攝中不斷追加投資,如果算上最後的宣發費用,影片投入成本近5000萬,這也是湖南歷史上民間投資成本最高的一部電影。為了使拍攝工作順利進行,陳建成賣掉“天下糧倉”超市,賣掉180萬的寶馬轎車,甚至一度因經費問題導致劇組停機20天,不得不四處舉債應對危機。

但在他們的努力與堅持下,影片順利殺青,並在2010年8月全國公映,公映時改名為《喋血孤城》。這部飽含常德元素,展現常德軍民抗爭精神的電影獲得了社會各界的盛讚,該片被國家有關部門選定為:海峽兩岸反法西斯戰爭5部交流影片之一,亞太地區電影展覽觀摩片之一,中美電影交流影片之一,2011年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片之一,中國影視集團2010年十大優秀電影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