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清軍曾兵敗閬中盤龍山!由於這支隊伍的官兵刻意隱瞞, 兩年後, 這一發生在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初期的重要歷史事件,雖在康熙的追究下得以見天,卻均未在清代的《四川通志》《保寧府志》《閬中縣誌》中有所記載。

10多年來, 閬中地方史研究者李家駒對《清聖祖實錄》和《平定三逆方略》進行深入研究,從中梳理出盤龍山之戰的來龍去脈,這段歷史就像一顆遺珠,終於從時光的塵埃中打撈出來。

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閬中盤龍山

一、康熙撤藩 引發吳三桂造反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鎮守雲南的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吳三桂的叛亂行為,很快傳到朝廷。

據《清聖祖實錄》卷四十四記載:“差往貴州備辦吳三桂船芻糗事務,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部員外郎薩穆哈,馳驛到京。奏稱雲南貴州總督向臣等言,吳三桂於十一月二十一日, 殺雲南巡撫朱國治, 以所部兵反……上召議政王大臣等,面諭:今吳三桂已反,荊州乃咽喉要地,關係最重。”

日子過得順風順水的吳三桂為何要殺掉雲南巡撫呢? 李家駒根據史料分析,這事還得由康熙撤藩說起。


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吳三桂畫像


康熙十二年春, 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奏報朝廷,回老家遼東養老。康熙因此乘勢作出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 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此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

當時,康熙對吳三桂的真實意圖非常清楚, 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康熙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同意吳三桂的撤藩請求,並派出使者到雲南,雷厲風行地督辦撤藩事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吳三桂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開始起兵造反。

二、清廷征討 集結勁旅防禦四川

吳三桂的叛亂之舉, 在朝廷引發極大震動。就在朱國治被誅殺的當天,康熙傳諭議政王大臣:今吳三桂已反,荊州乃咽喉要地,關係最重。著前鋒統領碩岱,帶每佐領前鋒各一名,兼程前往,保守荊州,以固軍民之心……

吳三桂叛亂次日,康熙立即組織以滿洲八旗為主力的精兵強將前往征討。針對與雲南相鄰的四川防務,康熙敏銳地覺察到:賊兵必犯巴蜀。因此,康熙下令鎮守西安的西安將軍瓦爾喀、副都統佛尼勒率部日夜兼程趕赴四川,以加強防禦。吳三桂叛亂第五天,康熙為加強軍力,再任命守衛京城的都統赫業為安西將軍,讓其率副將軍胡里布、 署前鋒統領穆佔、副都統顏布等八旗勁旅,開赴四川。

李家駒認為《清聖祖實錄》是一部比較忠實地反映康熙皇帝的歷史文獻, 是研究康熙王朝的第一手資料。而《平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詳細記載了平定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叛亂之始末。此書開清代纂修“方略”、“紀略”之先河。此後,每當一次政治、軍事行動後,皇帝都要下詔設館撰書,紀其始末。

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據《平定三逆方略》記載:赫業出征當天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初十,在太和殿跪接康熙的敕諭將印,康熙親出西長安門為其送行,並命令眾大臣在郊外為其餞行。

瓦爾喀、佛尼勒、赫業、胡里布、穆佔、顏布,何許人也?據史料記載,這幾人均是清朝八旗勁旅中響噹噹的人物。

三、陣前倒戈 清軍兵敗盤龍山

按照康熙的計劃,他所派出的兩支八旗勁旅進軍四川后, 再進入雲南平定吳三桂之亂。哪知就在赫業出征第十四天,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 總兵官吳之茂、 譚弘等投靠了吳三桂。 突如其來的變化打亂了康熙的既定謀略,康熙不得不調整部署:加強西安、漢中兵力駐防, 賦予了先行的瓦爾喀相機招撫的權力, 新任命周有德為四川總督、 張德地為四川巡撫、 尚書莫洛為經略,創設每四百里置筆帖式制,以保證政令軍情快捷通暢。

調整後的清軍奪取佔領了陽平關、七盤關、朝天關,然後直抵保寧府。為儘快收復保寧, 康熙再派出一支皇親國戚組成的驍騎部隊赴四川, 協助瓦爾喀大軍進剿。然而,至5個月後康熙下令“撤保寧兵回”,進剿大軍竟然在保寧府止步不前。

對於這段歷史,李家駒研究發現,抵達保寧的清兵不知是鞍馬勞頓,還是因為敵情不明,或是因為敵軍太強,他們並未按照康熙的要求, 進軍光復保寧, 而是在閬中近郊的盤龍山安營紮寨。

盤龍山海拔546米,距閬中市中心1.5公里,駐紮這裡可居高臨下洞悉敵軍動向,也可俯衝進犯之敵。然而,與清軍對峙的恰恰是吳之茂統領的四川叛軍,他們固守保寧令清軍不敢輕舉妄動。同時,吳之茂組織精銳部隊偷襲清軍後方的糧運補給線,最終導致進剿四川的清軍面臨“糧運阻絕”、“糗糧難繼”的不利局面。


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在此情形下,四千綠旗兵因缺糧兩月先後逃散,從而動搖了孤立無援、食不果腹的盤龍山清駐軍的軍心。當時,吳三桂的心腹戰將王屏藩悄悄進駐保寧府,率精銳之兵對駐守盤龍山的清軍發起攻擊。猝不及防的清軍頓時亂成一團,紛紛棄營而逃。

四、東窗事發一干將領受到懲處

清軍兵敗盤龍山,傷亡如何?李家駒查閱《清聖祖實錄》,在卷七十看到相關記載: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清廷對盤龍山兵敗陣亡將領予以追贈, 名單人數多達六十餘人。

李家駒通過《清聖祖實錄》和《平定三逆方略》對此事件的記載進行分析,認為盤龍山傷亡慘重的清軍在進退兩難之際,突然得到康熙撤兵的命令, 便從保寧回撤之後,趁勢將這一極不光彩的敗績隱瞞下來。而康熙之所以下令撤兵,正是因為後勤補給出了問題。

然而,盤龍山兵敗事件,最終因為本該回撤而未見撤回的正二品護軍統領喀錫泰不見蹤跡,引起康熙的懷疑,並嚴加盤審而東窗事發。康熙對此事件定性為“

我國家創業以來, 從未有此行事”。《清聖祖實錄》卷六十六記載:盤龍山兵敗事件兩年後,康熙親理此案,敕令從保寧撤回的所有官兵來京,採取恩威並重、區別對待、抓住重點、一查到底的方法,將此案查個一清二楚。康熙下令對相關將軍、貝勒、王公及官員進行懲處, 對陣亡將士進行了必要的追贈和祭葬,並藉此警諭全軍。

揭開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之謎!

清末官兵照片

清軍兵敗閬中盤龍山一事,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初期的一次戰略決策的重大挫折。

李家駒通過10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這一歷史事件導致了康熙“底定四川,並剿雲貴”的方略,由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延遲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底才重新得以實現和完成,

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歷史上,閬中在四川、西南地區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文/李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