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宋朝自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開始,到崖山海戰而亡,共歷時319年,有一十八位帝王。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三百餘年裡,宋王朝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中國歷史上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巔峰時期的趙宋王朝人口過億,儒學復興,科技發達,經濟世界第一。有很多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

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一直秉承著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對武將的制衡可謂是達到了中國曆朝歷代之最。哪怕在南宋初年,國家危亡繫於一髮之時,岳飛、韓世忠兩員悍將依舊在被削弱兵權。所以很多人在評價宋朝時總有“書生誤國”、“積貧積弱”之說。也並不是不無道理。畢竟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的宋朝,三百多年,就一直被周邊的異族欺負,無知兵之人,無能戰之兵是最大的原因。

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南宋末年,在元蒙王朝征伐世界的腳步下,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陸上文天祥被俘,崖山被完全包圍。皇帝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丞相陸秀夫見無法突圍,盛裝朝服,跪於幼帝面前曰:“中興路絕,當赴國難”,揹負幼帝跳海自盡。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崖門海戰之後一天,海上浮屍10萬。

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崖山海戰之後,南宋滅亡,漢民族第一次被外族完全統治。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海戰中結束後,中華民族自唐宋兩朝發展的科技,文化瑰寶悉數沉入大海,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崖山海戰結束後,漢族整體被奴役,漢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受到史無前例的打擊和破壞。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這些都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數十年的抗元鬥爭最可怕的是消耗掉了漢民族最精英的人群。那些有血性、有骨氣、有膽量的人們都被大面積消滅,中國作為一個文化體系已經滅亡,宋朝的戶籍簿上3/4的漢人都被屠殺。當時的漢人的社會精英要麼隱居海外,要麼投海自盡。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

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在元朝北方漢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漢人更是四等臣民。蒙古人看來漢人和牲口沒什麼區別,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都是賤民和奴隸一樣,漢人每二十家編為一“甲”,又蒙古人來做他們的甲主,蒙古人的吃喝花銷都有這些人提供,漢人沒有自由,甚至生活起居都收到蒙古人的監控。晚上一更以後,禁止漢人出行,禁止點燈,禁止活動,直到早上五更。漢人每幾戶家庭共用一把菜刀,漢人還不許騎馬,不許習武,不許集會,不許用馬來拉車和耕地,甚至禁止漢人買賣竹子,蒙古人認為竹子可以做弓箭。

崖山海戰 十萬軍民同死意——漢民悲歌

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漢文化的脊樑在那段黑暗的統治期內,被徹底折斷,直到現在,我們依舊在想著努力恢復,而不敢提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