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網紅打卡地近一個月參觀人次38萬以上,聽他們講述歲月變遷

魔都網紅打卡地近一個月參觀人次38萬以上,聽他們講述歲月變遷

收穫流量與口碑的“勇立潮頭——上海市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展覽於10月20日閉展。開展近一個月,它成為上海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上海各單位、組織和市民,以及國內外遊客紛紛走進場館,在珍貴的圖片、視頻和場景中回眸我們共同走過的40年。截至10月20日,觀展人次達38.3萬,新媒體展互動參與109.7萬人次。

記者日前採訪了三位特殊的觀展人,他們也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從城市發展、生活變遷和技術更迭等方面,敘述了這座因改革開放而興旺繁榮的城市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城市角色從“後衛”變成“前鋒”

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剛曾多次參與布展研討,觀展後,他不禁發出感慨:“從‘勇立潮頭’主題展中,我們看到了上海改革開放的‘精氣神’。”

“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鄰居從日本回來告訴我們,日本的汽車在房頂上走。”他說,當時無法想象這一場景,20年後上海建了高架道路,他才明白了鄰居的比喻。“回望改革開放40年,上海最大的變化是從‘後衛’變成了‘前鋒’,立足前沿當先鋒,角色發生了轉變。”

魔都網紅打卡地近一個月參觀人次38萬以上,聽他們講述歲月變遷

蔣迪雯 攝

在徐建剛看來,這40年上海的本質變化是城市功能的變化。從傳統工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升級,而且,上海曾經是中國計劃經濟最典型的地區,改革開放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老百姓感受較強的則是城市面貌的變化。“從空間拓展來說,上海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給城市發展史提供了重大依據。”他說,一是跨過黃浦江,建設浦東新區;二是跨海建成洋山深水港。上海從原來的以中心城區為主,變成現在的在6400平方公里範圍內謀篇佈局。

“改革開放也讓城市的老百姓獲得感大大增強。”他說,市民收入、住房條件、教育程度、人均壽命等方面指標都大大提升了。“從主題展中不僅能看到城市發展的變化,更能感受到上海人民飽滿的精神狀態,大家共同為改革開放作出應有的貢獻。”他說,當年南北高架從四車道拓寬至六車道,一個月之內全部動遷完畢,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

讓徐建剛印象深刻的還有觀展結束後,貼滿了整面牆的“改革開放再出發,我為上海獻一計”建議徵集,“我們仍然要發揮這股勁頭,為城市的未來發展添磚加瓦。”

魔都網紅打卡地近一個月參觀人次38萬以上,聽他們講述歲月變遷

蔣迪雯 攝

弄堂見證了生活的變遷

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天,何蓉蓉帶著孩子乘公交車。由於太擁擠,車門被蜂擁而上的人群堵得很嚴實,無奈之下她只好將孩子舉過頭頂從車窗“塞”了進去。幾十年後再回憶這一幕,她感慨地說:“改革開放給老百姓帶來了幸福的生活。”

何蓉蓉是上海第一個居委會——外灘街道寶興居委會幹部,她在居委會崗位上工作了36年。她的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展覽中有一組圖片展現了當時的困境:公交車擁擠到每平方米站13人,人均居住面積4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比比皆是。

魔都網紅打卡地近一個月參觀人次38萬以上,聽他們講述歲月變遷

蔣迪雯 攝

“那時生活條件一般,居委會幹部主要做兩件事,管衛生和治安。”初做居委幹部時,何蓉蓉才20歲出頭,她記得每週要進行一次“除四害”大掃除,敲鑼打鼓,居委幹部帶領家家戶戶出動,翻窨井、消毒、打殺蟲劑,忙得不亦樂乎。她還記得舊時弄堂裡一大清早集體刷馬桶的景象,而居委幹部最辛苦的就是處理垃圾,“我們早上4點多就上班了,處理前一夜居民倒的垃圾,一袋袋裝好。”

寶興裡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並與之同齡的第一個居委會,見證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與變遷。如今,剛退休的何蓉蓉仍然發揮餘熱,帶領寶興里居民進行“微更新”改造項目。家用煤球爐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嶄新的煤氣灶;手提馬桶變成了抽水馬桶,絕大多數家庭不再需要每天早上等著馬桶車到來,大大改善了如廁環境;用了幾十年的老舊水池變成花崗岩水池……“居委工作的變遷,映照了社區和城市的變遷。居委幹部們也在尋找適合時代的工作方式。”越來越多居民加入志願者行列,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等更廣大的社區自治平臺逐步建立,“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技術專家有了用武之地

15年前,當張曉林興奮地帶著他的仿生眼技術從日本回國時,因為無法落地生產,只好無奈地返回日本。如今,張曉林已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仿生視覺系統實驗室主任,正帶著6名博士投入到類腦人工智能的重大專項研究中。

“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推動,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使我們不再錯過技術的浪潮。”他說,2003年回國時,他在國內申請了仿生眼專利,這種機器人仿生眼對於民用軍用領域的高清監控等都能發揮很大作用。他畫好了完整清晰的圖紙,本想帶著專利留在國內繼續研究,可是找不到能生產的企業,好技術也無法落地。

魔都網紅打卡地近一個月參觀人次38萬以上,聽他們講述歲月變遷

蔣迪雯 攝

當他2013年再次回國時,他發現情況完全改觀。“國內變化非常大,技術更迭非常快,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趕上了第三次浪潮。”語音識別、圖像處理這兩大人工智能領域,國內企業已走在研究的前列。當前,許多人工智能知名企業陸續佈局上海。張曉林的實驗室正和上海高校合作研究類腦人工智能項目,立足於研製像人類大腦一樣的人工智能,擁有與大腦類似的信息處理機制,蒐集加工來自不同感官的信息,自行做出適當的判斷,最後再做出與人體反應類似的行動。

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他相信,上海也會成為新一輪技術發展的新高地,“人工智能代表未來發展趨勢,正廣泛運用到各行各業,上海也在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屆時‘人工智能+’將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上海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這是許多觀展人的最大感受。上海過去靠改革開放,未來還要靠改革開放,“回望來時路,是為了在繼往開來中奮進,創造屬於新時代的輝煌。”

短短25天的展期,很多市民表示“不過癮”。據悉,11月1日開始,市民即可在地鐵、機場等交通樞紐,陸家嘴、南京路、徐家彙等中心地段展示場所,全市各區街鎮的宣傳欄、工地圍牆等宣傳陣地看到“勇立潮頭”的精編版巡展。主題展覽畫冊也將編撰完成並向公眾發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