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在於進一步破除體制壁壘!

朋筆生輝 | 2019.02.19

XIAOSHUANGYUE

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在於進一步破除體制壁壘!

第141篇文章 蕭霜月

朋筆生輝

曉 東 風:

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在於進一步破除體制壁壘!

昨天傍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爐。範圍包括9市2區,其中,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被定位為4大中心城市。

有人或許會問,與深圳同為特區的珠海,為何沒被列為中心城市?情況明擺著。港澳面向全球,是國際大都市;廣州、深圳面向全國,是一線城市。就珠海目前的發展,只能是剩下7市中的“老大”。

改革開放後,整個珠三角,背靠全國,前挨香港,承接香港產業北上,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產業模式,是南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中,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說普通話的城市,無論是區位優勢,還是創新活力都無可比擬,其發展早已與珠海拉開了距離。

其實,大灣區的前身就是“大珠三角”。這些年的發展,資源、產業、經貿等凡是能夠融合的,早已實現了大融合。我們小時候,溫總理視察珠海時就提出,澳門發展若土地不夠,可以考慮租借珠海橫琴。

有人看完大灣區規劃,認為缺乏乾貨(比如國家大額投資)。但要論經濟總量,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世界頂級水平。對標世界標準的大灣區規劃,缺的不是錢,而是智慧,是破除體制壁壘、機制障礙的智慧。

大灣區的誕生就是要解決突破體制壁壘、機制障礙等深度融合問題。即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背景下,如何讓勞動力、人才等更方便地流通,如何讓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更合理的配置等,實現整個大灣區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比如教育資源,香港有8所不錯的大學,廣州2所985,深圳不好說,明顯香港最強。但如何讓香港大學願意招收更多的大陸優秀學子,香港大學培養的人才又如何對接大灣區的現實需求,或許還存在問題。這裡面調動香港參與的積極性可能是個關鍵。

再比如澳門相對特殊(產業單一,經濟體量小)姑且不談。香港佔據國際港口優勢,金融、轉口貿易、服務業最強;深圳是特區,產業、科創實力最強,金融也不錯;廣州是南中國門戶,交通“海陸空”中,陸路輻射力最強,廣交會幾十年不衰,貿易、產業都很強,教育醫療也不錯。

四大中心城市任憑市場發展,最終競爭大於合作恐怕難以避免。如何既符合市場規律,又能加強優勢互補地更好合作,還存在不少問題。

特別是廣州、深圳,存在大量的產業交叉,很可能各佔珠江口一邊自己做大;而香港雖然仍是整個中國的“超級國際聯繫人”,但需要在整個大灣區找到更好地不可或缺的角色定位。諸如此類問題,可能都需要中央在關鍵領域、環節,適時適當,發揮協調、推動、定調作用才行。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推動三地形成“一地兩檢”通關合作安排,就是很好的例子。沒有港珠澳大橋這個“世界工程”的建成,“一地兩檢”就沒有現實需要,更不會如此迫切。用行動推動行動,以實踐豐富實踐,大灣區的應運而生,就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推動粵港澳深度融合更偉大的“世界工程”。

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在於進一步破除體制壁壘!

規劃中說,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就是此義。大灣區所面臨的實踐問題,全世界都沒有可供複製的方案。但正如南華理工大學鄭永年教授所指出,歐盟內部不同國家,尚且能夠突破體制壁壘、機制障礙,實現深度融合,大灣區同屬一個國家,有中央智慧有力地協調,前景應該是光明的(原話大意)。

大灣區的成功實踐,還可以為解決兩岸問題,提供更好的榜樣示範,這就不僅是提升灣區人民福祉的區域規劃,而是造福全體中華兒女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了。

至於有人說,趕緊去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炒房,那就是在新時代“翻老黃曆”了。因為大灣區規劃的核心,是盤活存量做大增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