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落日晚,哼哈一氣間

在過去有一位響噹噹的太極拳高人,叫楊班候。他是一代宗師楊祿躔先生的兒子。他的功夫據說練到了哼哈二氣一命亡的地步。什麼是哼哈呢?在《封神演義》裡不是有哼哈二將嗎,兩人超人一等的能耐就是一個鼻子裡發出哼這個音兒,對方的魂魄就被他吸住了。另一個張嘴發出哈這個音兒,對方的魂魄也能被他吸住了。這當然都是神話小說罷了。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不去深究其中的深刻道理。

咱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閉環文化。也就是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汲取借鑑的關係。所以,神話小說裡也不乏富有深刻文化含義的地方。比如,我們的傳統文化將聲音歸納為宮、商、角、徽、羽。這五音對應的是五氣,而五氣對應的是五臟。在過去人有病了,類似於現在所謂的亞健康這類的吧。治療它並非一定得通過藥物治療。怎麼治呢?讀詩。而且還要大聲的讀。

長河落日晚,哼哈一氣間


古詩這個東西都是合轍押韻的。大聲的讀得用我們的氣息與之配合才行。在古傳太極當中管這個還叫做“氣口”。就是每個字兒的轉換之間那麼一個變轉。這個時候人的氣息就會悄然的產生著變化。與此同時也會帶動內裡的五臟的生理機能產生變化。所以,就能起到調節梳理的療效。我們的老祖宗的大智慧是現在的人無法意識到的。可惜現代人有寶而不自知!

再說哼哈二氣。哼是鼻音,鼻子有兩個孔,謂之陰陽。氣從此出入而稱之為“竅中二氣”。我們平時練拳要把口閉上。就是為了符合陰陽之理。同時,氣從鼻孔的出入因為通道細小而能使得氣息隨著變得綿軟悠長,有助於氣沉丹田。人能保持氣沉丹田則其根不動,心火腎水得以調和,不想健康都不行。因此,古拳家有云:“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這是從健康養生的角度而言的。

至於哈呢,是開口發音。在應用當中匹配發放的動作,有吐氣發聲助力的效果。哼在太極拳的應用當中也是幹這個活的。二者的區別就是配合髮長勁與短勁。這個不是我們在這篇文章當中探討的問題。

長河落日晚,哼哈一氣間


總之,無論是哼還是哈,它們的根源都離不開丹田。因此,才有了拳譜當中所說的:“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的總結。說到這個我又不得不略微的提一下練拳當中呼吸的問題。這是現在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很困惑的,也容易在搞不清原理的情況下被不懂的人教錯了。本是養人之法因此變為害人之術。

我們說,練太極拳是絕對不可以配合呼吸的。這就像人的快速奔跑會決定呼吸,而不是呼吸決定人的奔跑。例如,原地無論怎麼呼吸都是不能主宰人體的行為的。是先有那麼一念才有那麼一動,然後呼吸才自然而然的跟著變化。如果人為一刻意控制呼吸反而糟了。

太極拳為什麼要松著練,慢著練,輕著練,閉著嘴練?只有這樣才能影響到氣息也跟著內斂,深長,綿勻。太極拳的丹田氣不這樣是無法形成的。所以,太極拳外部姿態以及運動的要求都是為了內裡產生變化而設定的。這種效果就叫做道法自然。以不求而得為真機妙蒂。所以,我在教十三勢的時候從來不讓學生注意呼吸。只要按照規矩要領去做了。一切自然也就實現了。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以及評論,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天下太極是一家,理雖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練法,傳播正確練法練功不練招,請持續關注“太極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