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在北方有一句民谚:“让人是个礼,其实没锅里没有米。”这句话的语境是,您若是到了某人家,正好赶上人家吃饭,人家让您坐下来一起吃,这实际上是一种出于礼貌的客气或者说辞,其实人家的锅里是没有您吃的饭的。一句简单地话语说出了“礼”的实质,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客套的谦和,并不需要实际的表示。然而,现实生活里,人们却赋予了礼很多不该有的附加值,向人家说一声新年好的同时还得给人家送给包,人家礼貌地邀请您去参加婚礼,但实际是备了一个簿儿,记录着您送来了多少钱,如此等等,在轻重之间分明有些让人不能承受的意味。现在,我们便拿古代的彩礼来说说。

《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礼记》中的彩礼(后来也叫过一阵子财礼),最初实际是一种礼节的表示,即孩子们找了对象,一般是男方的家长买点礼节性的物品到女方家里提亲,然后约定订亲的日子,向亲朋宣布婚约,接下来孩子们便可举行婚礼结婚生子了。但后来,人们在“礼”的基础上变本加厉,有人甚至将其当作一种发财的途径,把名义上的嫁女儿实际上变成了卖女儿,让娶媳妇的人不堪重负。这便直接导致了我国古代的一种婚姻形式的形成——交换婚。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种婚姻的形式还有遗存。比如,笔者经历过的就有这么个事儿,一王姓人家没钱娶媳妇,家里有个女儿,而张姓家人也是这种情况,两家人地拍即合,把王姓人家的女儿嫁到张家,再将张姓人家的女儿嫁到王家。如此一来,谁也不收谁的彩礼,而双方家庭的孩子都解决了婚姻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挺好,但背后却有不少问题。王姓人家的女儿嫁到张家两人生活得还不错,但张姓人家的女儿嫁到王家就没那么幸运了,张姓人家的女儿一直不喜欢王姓人家的儿子,两人凄凄惨惨地过了一辈子,一生的幸福就因为那点拿不起的彩礼而匆匆了结,悲剧啊。

《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北方的人们把这种婚姻的形式叫“换头亲”,但它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民族的单独“发明”,而是有着让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久远历史,甚至改变了古人对岳父岳母的称谓。《尔雅·释亲》记载:“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就是说丈夫把妻子的父母叫舅舅、姑姑,而妻子也同样称呼丈夫的父母。这正是当时“换头亲”导致的后果,因为这种称谓的存在,现在北方一些地方的女婿不叫岳父岳母爸妈,而是叫姨父和姨娘,虽然与“换头亲”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关系,但也可以算作是“换头亲”带来的一种称谓遗存。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周代姬、姜两姓世代互相通婚,目的就是壮大亲族,扩展势力。东汉明帝、章帝各朝及其子孙多与协助刘秀消灭王郎、平定彭宠的功臣耿况的后代互为婚姻。到了顺帝、灵帝、献帝各朝,皇室又与显赫大臣家族世代联姻。当然,这种婚姻的形式不只存在于汉族,《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欲与王汗亲厚上又亲厚,故索桑昆的妹察兀儿与子拙赤,郤将豁真名字的女儿与桑昆子秃撒哈,相换做亲。”这实际上是蒙古气颜部与漠北强部克烈部之间的政治交易,是他们为了共同称霸蒙古地区为目的的交换婚。虽然后来由于各自目的不同这门亲事就夭折了,但夭折并不等于不存在。

《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这是社会上层的“交换婚姻”,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老百姓们没有这么多的“色彩”,对于此种婚姻形式也便只能说“亲上加亲”,但事实是婚姻相对不自由的在古代这“加亲”的背后常常是血泪。不可否认的是,婚姻可以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使人产生亲情的温暖,但一切都应该在自由和幸福的前提下。有这么两位年轻人,从小一起长大,到了结婚的年龄,双方都娶了对方的妹妹,而且都是自由恋爱,两家人因此走得更近。这就是说,“换头亲”这种婚姻的形式本身没什么不好,而是人们在操作它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古代的老百姓热衷于它往往理出于对彩礼的逃避。

《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今天,面对婚恋,很多人都喜欢说一句话:“大街上那么多的人为啥就没一个适合我呢!”可见,婚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一种缘分,而“换头亲”更是巧合中的巧合、缘分中的缘分。而一量带上利益的色彩,就会立即变味。如曹操一口气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节、曹宪、曹华嫁给了汉献帝刘协,刘协也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曹丕,但曹丕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刘协的女婿而终止以魏代汉,结束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给自己,并以武力威胁。随后,曹丕向自己的妹妹曹节索要玺印,曹节无奈,将玺印掷于栏板之下。面对兄长曹丕篡位,她极为愤怒,高喊:“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曹节与刘协有了感情,但曹宪、曹华却在历史上没有了下落,而刘协的两个女儿甚至在曹丕那里没有留下名字。曹节对于曹丕亡国的诅咒,显现出的是感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与无助。

《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百姓没有社会上层那么多的利益可言,仅一个彩礼就让他们够受的了,直至今天一些人还这样说:好不容易攒点钱,娶个媳妇全抖完。一次花了几十万,酸甜苦辣真难言,外债不知何时还。这话也许能折射出古人对于“换头亲”的无奈,可两情相悦的“换头亲”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呢?相比之下,另一种风俗让人倍感温暖。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说:“鞑靼人家里如果有儿子夭亡,而另有一家的女儿也早逝的话,他们就彼此替自己亡故的儿女,像他们在生时一样办理婚姻手续。同时,在一些纸片上,画一些侍从和马匹、各种动物、衣服、金钱和日用器皿,把这些纸片和正式婚约用火焚化,以便送到阴间,供给他们的儿女享用,让他们彼此成为正式夫妻,组织家庭。双方父母办过这种仪式后,也成为亲戚,宛如他们的儿女,真正结了亲一样的来往。”这即一种完整而典型的冥婚习俗。在可以肯定的是,元代,这种婚俗非但蒙古所有,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也曾经流行。

没有了利益的婚姻在这里很虚无,但却直抵人心,它似乎在另一端告诉人们,真正的婚姻或者爱是需要放下利益的境界的,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也许,“换头亲”最大的弊端不在于“头亲”,而在于换的世俗和无奈。(文/路生)

《阿丽塔》热播!科幻中换头移植,在古代有个相似的“换头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