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三四線房地產為何開發過度?人口被誇大!

談論中國經濟的隱憂,很重要的話題是地方債。地方債務主要用於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其規模膨脹,很大程度緣於地方政府人口規劃的失真。無視中國人口結構,高估未來人口規模,造成了很多基礎設施浪費。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過量開發,也與此相關。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在原子智庫發表獨家文章,談地方城市規劃的人口問題。李鐵認為,中國很多城市都高估了未來長遠的發展,過度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帶來大量浪費。

李鐵:三四線房地產為何開發過度?人口被誇大! | 原子智庫獨家

以下是李鐵文章的關鍵內容。

1、沒有外部因素和內在特殊資源優勢刺激,任何一個地區經濟的超常規增長几乎是很難實現的。

2、許多城市的市長在談論本地區人口增長趨勢時,無不放大自己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這些資源往往並不存在真正的優勢。

3、當一座城市制定的人才准入條件以學歷為標準,事實上等於對大多數城市服務人口的排斥。

4、誇大城市人口規模,主觀盲目地把城市未來可容納人口數量放大到現實數倍以上,會造成大量的浪費。

為什麼一些三四線城市會出現嚴重的房地產過度發展現象?很大部分原因在於,這些城市政府的負責人對城市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失誤,主要表現就是對未來人口增長的判斷失誤。

我曾經去過很多城市和小城鎮,幾乎所有的當地負責人都對城市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他們在強調經濟發展和資源優勢的同時,都認為自己的城市一定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和更多的人口,城市會越做越大。因此在編制規劃和投資項目的過程中,往往在預測時把未來可能增長的人口擴大到現有人口的數倍甚至更多。

正是基於對人口發展趨勢的錯誤判斷,才導致城市規劃的規模擴張過大,基礎設施投資按照規劃實施,最後造成了嚴重的浪費。這種典型案例很多,一些新區開發失敗也是基於此原因。

大部分城市都不可能超常規發展

如何判斷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和人口增長之間的關係?一般原則是常規增長,也就是說基於原有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或者是根據近十幾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來判斷。

如果沒有外部因素和內在特殊的資源優勢刺激的話,任何一個地區經濟的超常規增長几乎是很難實現的。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頭二十年,由於政策激發了體制活力,很多地區的經濟增長呈現了長達一二十年的兩位數的高速度,也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人口增長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一些高等級城市是普遍現象。

但是在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兩位數放緩到個位數的大背景下,再依賴過去超常規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能。除了個別具有旅遊、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優勢的地區,

對於許多三四線城市來說,人口過快增長已然不可能。

我記得許多城市的市長在談論本地區人口增長趨勢時,無不放大自己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例如把交通和地理位置條件作為重要優勢,把本地的城市景觀作為與其他城市競爭的優勢,把地方性特點的旅遊資源放大到全國甚至是世界的優勢。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明確地告訴他們,相同地理和區位條件的城鎮很多,甚至多達上百個,大家都要發展而且處於激烈的競爭中,所以這些看似優勢的條件其實並無競爭優勢可言。

關於城市景觀,其實每個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這些形象幾乎大同小異,並無特點可言,而且也不會影響投資者和就業者的選擇,反而會因為成本過高而使一部分投資者望而生畏。

至於旅遊資源的判斷,關鍵要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要從旅遊資源的規律性考慮,而不是政府負責人一廂情願的長官意志說了算——因為這些所謂的優勢資源本身並不存在真正的優勢。所以基於這些條件來判斷人口增長的前提和基礎是不存在的。

城市如何吸引到足夠多人口

判斷人口規模變化,最重要的是判斷人口結構,還有人口進入的門檻。一個城市是否能夠吸引足夠的人口,一般有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一是穩定的就業機會,如果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充足,人口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

二是城市的成本,如果城市的成本過高,會導致就業成本提升。很多地方把城市規劃得高大上,到處是綠地、生態公園、寬馬路和豪華大廣場,這樣的城市空間只會吸引城市白領,對於更廣泛的傳統產業的普通就業人口來說,沒有留出與他們相適合的生存和就業空間。

三是城市的政策。當城市規劃的目標是發展房地產而不是增加就業時,事實上城市已經形成了人口排斥的機制。發展房地產是為了賣房子,必須要有城市景觀和高大上的形象與房地產的概念相匹配,這客觀上就抬高了更多人口進入城市的門檻。

許多城市在規劃新區的時候,都強調所謂產城融合,強調高端產業、房地產和城市的融合。這樣的城市,特別是經濟不發達的三四線城市,一定會形成對產業的排斥,排斥那些可以容納更多就業人口的工業和服務業,一定會造成實際人口和規劃目標的分離。

我曾經去過很多全國聞名的新區,大家在討論產城融合的問題時面臨的最大困惑就是,在一座設計豪華的城市,如何容納更多人口和產業?

四是城市的包容性。當一座城市制定的人才准入以學歷為標準時,事實上等於對大多數城市服務人口的排斥。實際上,我們看待一個城市的擴張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看二代三代,城市的活力取決於人口的低齡化和後代的受教育水平。

全世界絕大部分移民城市的成功,原因在於外來人口後代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為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的後備軍。

而當前一些城市提出的城市人才准入條件,肯定有強烈的短視行為,忽視了更有活力、與城市就業需求更為吻合的外來農業轉移人口,實際上是等於放棄了城市的未來發展機會。

錯估城市人口規模,導致資源浪費

誇大城市人口規模,一定會造成投資的嚴重浪費。當一個城市的政策和規劃,主觀盲目地把城市未來可容納人口數量放大到現實數倍以上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攤子就會越鋪越大。

按照臆想出的人口規模進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管道等市政設施的鋪設的話,一旦後續發展中沒有那麼多的人口進來,那麼所有這些超規模投入的資源都會閒置,甚至可以閒置許多年。

以廣州南沙新區為例。早在199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南沙經濟開發區,2012年批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2012-2025)》。這份規劃顯示,2025年南沙經濟開發區常住人口規模將達到230-270萬人,而公共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均按照300萬人口規模進行配置,投入了上千億的資金。

從確立南沙新區到現在,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一直到今天,現在的人口僅72.5萬,現實人口增長趨勢與預期人口目標還有遙遠的距離。

其實中國的城市,無論新城新區的建設,還是在原有城市基礎上的擴張,造成的資源閒置和浪費都是巨量的,城市債務也是因此而生。南沙新區並非個例。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基礎設施早晚會用上。但是如果閒置十幾年或更長時間,上千億資金成本的帳由誰來算呢?

人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要素

關於城市人口規模問題,還有很多話要說。要合理預測城市發展的未來,人是第一要素。

如果希望城市繼續擴張,首先要降低城市發展成本。如果希望城市保持穩定發展,就要制定一個與歷年經濟增長速度吻合的人口常規增長規劃。如果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口到城市來生存發展,那就需要制定很多支持各類就業的包容性政策。

即使是目標遠大的區域性發展政策,也一定要正視人的問題,正視人口規模的問題,正視人口結構問題。切忌拍腦袋的主觀想象,切忌為了賣房子而制定超高規模的人口規劃,切忌盲目樂觀地提出與以人為本相背離的概念性設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