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19年的第一天早上七点,朋友阿平一个电话将我从梦中唤醒:“你昨晚有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吗,太精彩了,满满干货!”

挂完电话,一个链接发了过来,我没点开,继续睡。

这两天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时间的朋友”,疯狂洗脑,没忍住,点开了阿平的那条链接。看了一会,又忍不住,猛拉快进条,阿平没说错,确实是干货,但是太“干”了,我实在咽不下去。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近两年,付费知识如火如荼,以致出去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手机里没几个付费知识的APP,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显得自己特别“文盲”。

然而阿平就不同,社交场合上他总能滔滔不绝,什么“U盘化生存”“中矩思维”“动车组脑洞”,各种前所未听的新名词信手捏来,不明觉厉。

细问之下,阿平透露了他“博学”的秘密:订制各种付费知识专栏,没天没夜地倾听各位达人大咖的各种教导,罗振宇、吴晓波、李笑来……特别是罗振宇,阿平痴迷到近乎疯狂,每个专栏都订阅,每篇文章都拜读,如获至宝,毕恭毕敬。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我问他:“那你累吗?”

“不累,你没看那篇文章吗?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

“那你花了多少钱?”

“一年下来有好几万吧。”

“那你收获了什么?”

“知识啊!”

“那你生活有改变吗?升职加薪了吗?存款多了吗?你陪伴家人的时间呢?你想要去的旅游呢?”

阿平没有回答。第二天发了条信息给我:“你说得对,原来我如此不知疲倦,除了烧钱,一无所获。”

这就是“阿平们”的困惑:刚刚接受完这些“大师”的教导,感觉很有启发,受益匪浅,时间长了,发现和“市井鸡汤”没什么区别,一时滋润,慢慢化为屎尿,一冲了之。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那为什么“罗振宇”们会有如此多的“追随者”,他的生意依然火爆不减呢?

说白了,营销手段罢了。

毕竟购买知识会让人觉得是更高人一等的消费。

“你的思维局限,交给我;你的选择迷茫,交给我;你的知识空白,也交给我!”

“只要你付费,所有的一切,我提炼了嚼烂了喂给你,你会变得博学,变得睿智,变得与众不同,内涵饱满!”

这是多么具有煽动性具有诱惑力的“洗脑”!

于是乎,那些为了“更加博学”的人们,汹涌而至,订专栏、订课程、充值会员、收看直播,生怕慢了赶不上时代的步伐,被人嘲笑。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好,既然鱼儿已经上钩,那一切按部就班。

首先喂点“危机感”,让读者听众都陷入焦虑,能够使你担心未来怀疑人生,那就对了。

接着制造概念,彰显“智者”。一个简单的道理,先给你加入各种理论,兜兜转转,绕上几圈,让你迷迷糊糊似懂非懂,以达到“高深莫测”的效果。为了增强迷惑性,偶尔制造出几个你见所未见的“新鲜概念”,让你看着一愣一愣:果然智慧非凡!

最后模糊预测,植入广告,诱导付费。各种举例各种逻辑将你“洗”上半个小时后,差不多了,那总结一番,做个预测,不能把话说死,模模糊糊,让受众自己去体会,也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有错,三寸不烂之舌总能圆回来。

有人说为什么要做预测?这不是多此一举,给自己找麻烦吗?

非也!不预测,如何将植入的知识广告变得顺其自然,充满诱惑;不预测,如何给自己的“诸葛才能”画龙点睛呢?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奇葩说》中有一期节目,辩题是:全人类的知识一键共享是好是坏?里面聚焦了几个问题。

1、知识是信息还是能力?

2、术业专攻还是无所不能?

3、经历、思考、推导是不是更好的过程?

不妨把这些问题代入“罗振宇们”的付费知识,于是毫无费力便可令其现出原形。

1、付费知识只是信息,而且是广泛化笼统化的信息。他们给到的永远只是分析,而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检验中锻炼出来的,一个信息给到你,知道了,你不会将它变为能力,有啥用。

2、他们的付费知识似乎“无所不能”,而我们工作却是术业专攻。“无所不能”也就是给我们一套逻辑体系,说它能指导你前进。是不是很熟悉,对,这既是我们高中的“哲学”,你又不是研究哲学的,整天付费购买哲学知识干嘛?平时不是最烦这些大道理的吗?

3、这些所谓的专栏,给到你的只是一个个零碎的结论,或一件件表面的事实,让你忽略了经历,来不及思考,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并且视如真理。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事实上,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生长阶段、专业类型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不同的人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知识结构也相差甚远。

如一个刚入职场的小白,你跟他说战略布局和管理格局

如一个平面设计师,你教他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发展动态

如一个物理学的清华学霸,你向他灌输如何在商海应酬中游刃有余

这不是很可笑吗?

更可笑的是,当“罗振宇们”将“嚼烂的知识”换成一个个结论往你嘴里塞的时候,你竟然忘记了自己也有“咀嚼”的本领,津津有味地享受,还觉得营养满满。于是乎变成了该长肉的地方不长肉,不该长肉的地方却营养过剩,活生生演化成“畸形人”。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有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不少人在疯狂地追求知识上的自我充值,却忘了素养和人性。

某大型金融集团,身边有不少它的员工,每天鸡血满满,朋友圈发的都是看书学习的正能量照片,转的也是各种激励文章,乍一看,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挺好。

然而深入了解后,发现他们的价值观有点别扭:一切的出发点都以业绩和自我为中心。看似兢兢业业,然而却不近人情;他们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是否能带来业绩,是否对自己有利。

交友如是,营销如是。

于是乎我见到他们为了业绩,巧言令色,虚构一些不存在的保险功能,出事了却翻脸不认;

为了业绩,将一个不符合贷款资格的人弄虚作假包装一番,到各家小贷公司骗取贷款,收取手续费后,留给客户一个负债满满,甚至倾家荡产;

为了业绩,恐吓七旬老妇,让她寒冬买菜,得来的钱为被逼自杀的儿子还债。

曾有报道,该集团的某管理者,交通肇事之后,运用知识,转移财产,充当无赖,将一个被其致残的人活活耗时,看着对方家属无可奈何的表情,露出一副胜利者的傲娇。

没错,这些人运用知识将自己包装得光鲜亮丽,以致看不到一丝人性的光芒。

如果知识的代价如此,不要也罢。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同样, “罗振宇们”作为一介商人,他们的价值观和目的也是如此:推销产品——赚钱!

只不过因为他们推销的产品是让人们觉得更为神圣的知识,让人们更加容易卸下防备,然而,正式这种放松的信任感,让不少人在崇拜中走向上当的旋涡。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贝米钱包”事件,这是一个P2P理财平台,罗振宇和吴晓波双双背书,不惜余力为之站台,疯狂推广。去年7月份,平台暴雷,未兑付本金40.9亿,受害者5.4万人。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根据贝米难友自发组织的调查结果,他们选择贝米钱包的原因中,排在第一的就是罗辑思维罗振宇的站台广告,第二是身边朋友推荐,第三是贝米100%保本保息宣传,第四是吴晓波的广告,最后虚假宣传“新网银行存管”。

如今,一边是受害者们在罗、吴二人微博下凄厉的呐喊,一边是这两人装聋作哑,保持沉默,继续打着知识的幌子,热火朝天的营销。

如此鲜明的对比,真是莫大的讽刺。

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

对知识的渴望,值得肯定,但是学习应该有目标性和选择性,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适合你的知识才是力量,不适合的知识充其量只是吹牛的谈资,当知识给不了你价值的时候,何必为之付费?

如果缺少人性,越多的知识会是越厚的伪装,会是越浓烈的炸弹。若是有钱,不妨为人性付点费,不求流芳百世,求点心安,也为社会留点美好。

痴迷于各种付费知识,高仰着这些所谓的“知识使者”,沉醉在“博学”“格局”“指点江山”的美梦中,罗振宇的“受害者”们,醒醒,天亮了,研究怎么搬砖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