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聊齋故事12.1——王六郎

《王六郎》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

文言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捕魚人因為每晚都向水中敬酒,感動了一個水鬼,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王六郎。他以驅趕魚來報答他,兩人就這樣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默契。王六郎和捕魚人見面之後,兩人的友誼更是有了物質的基礎,也就是更加牢固了。

古文聊齋故事12.1——王六郎

許姓,家淄之北郭。業漁。每夜,攜酒河上,飲且漁。飲則酹地,祝雲:“河中溺鬼得飲。”以為常。他人漁,迄無所獲;而許獨滿筐。一夕,方獨酌,有少年來,徘徊其側。讓之飲,慨與同酌。既而終夜不獲一魚,意頗失。少年起曰:“請於下流為君驅之。”遂飄然去。少間,復返,曰:“魚大至矣。”果聞唼呷有聲。舉網而得數頭,皆盈尺。喜極,申謝。欲歸,贈以魚,不受,曰:“屢叨佳醞,區區何足雲報。如不棄,要當以為長耳。”許曰:“方共一夕,何言屢也?如肯永顧,誠所甚願;但愧無以為情。”詢其姓字,曰:“姓王,無字;相見可呼王六郎。”遂別。明 日,許貨魚,益沽酒。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與歡飲。飲數杯,輒為許驅魚。

如是半載。忽告許曰:“拜識清揚,情逾骨肉。然相別有日矣。”語甚悽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兩人,言之或勿訝耶?今將別,無妨明告:我實鬼也。素嗜酒,沉醉溺死,數年於此矣。前君之獲魚,獨勝於他人者,皆僕之暗驅,以報酹奠耳。明 日業滿,當有代者,將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無感。”許初聞甚駭;然親狎既久,不復恐怖。因亦欷歔,酌而言曰:“六郎飲此,勿戚也。相見遽違,良足悲側;然業滿劫脫,正宜相賀,悲乃不倫。”遂與暢飲。因問:“代者何人?”曰:“兄於河畔視之,亭午,有女子渡河而溺者,是也。”聽村雞既唱,灑涕而別。明 日,敬伺河邊,以覘其異。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沉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當婦溺時,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轉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及婦自出,疑其言不驗。抵暮,漁舊處。少年復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別矣。”問其故。曰:“女子已相代矣;僕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或吾兩人之緣未盡耶?”許感嘆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由此相聚如初。數日,又來告別。許疑其復有代者。曰:“非也。前一念惻隱,果達帝天。今授為招遠縣鄔鎮土地,來日赴任。倘不忘故交,當一往探,勿憚修阻。”許賀曰:“君正直為神,甚慰人心。但人神路隔,即不憚修阻,將復如何?”少年曰:“但往,勿慮。”再三叮嚀而去。

許歸,即欲治裝東下。妻笑曰:“此去數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語。”許不聽,竟抵招遠。問之居人,果有鄔鎮。尋至其處,息肩逆旅,問祠所在。主人驚曰:“得無客姓為許?”許曰:“然。何見知?”又曰:“得勿客邑為淄?”曰:“然。何見知?”主人不答,遽出。俄而丈夫抱子,媳女窺門,雜沓而來,環如牆堵。許益驚。眾乃告曰:“數夜前,夢神言:淄川許友當即來,可助以資斧。祗候已久。”許亦異之,乃往祭於祠而祝曰:“別君後,寤寐不去心,遠踐曩約。又蒙夢示居人,感篆中懷。愧無腆物,僅有卮酒;如不棄,當如河上之飲。”祝畢,焚錢紙。俄見風起座後,旋轉移時,始散。夜夢少年來,衣冠楚楚,大異平時。謝曰:“遠勞顧問,喜淚交併。但任微職,不便會面,咫尺河山,甚愴於懷。居人薄有所贈,聊酬夙好。歸如有期,尚當走送。”居數日,許欲歸。眾留殷勤,朝請暮邀,日更數主。許堅辭欲行。眾乃折柬抱襆,爭來致贐,不終朝,饋遺盈橐。蒼頭稚子畢集,祖送出村。歘有羊角風起,隨行十餘裡。許再拜曰:“六郎珍重!勿勞遠涉。君心仁愛,自能造福一方,無庸故人囑也。”風盤旋久之,乃去。村人亦嗟訝而返。許歸,家稍裕,遂不復漁。後見招遠人問之,其靈應如響雲。或言:即章丘石坑莊。未知孰是。

異史氏曰:“置身青雲,無忘貧賤,此其所以神也。今 日車中貴介,寧復識戴笠人哉?餘鄉有林下者,家綦貧。有童稚交,任肥秩。計投之必相周顧。竭力辦裝,奔涉千里,殊失所望;瀉囊貨騎,始得歸。其族弟甚諧,作月令嘲之雲:‘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傘蓋不張,馬化為驢,靴始收聲。’念此可為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