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聊齋故事——長清僧

《長清僧》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

文言短篇小說。該短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看似荒謬的故事,一個老僧死後,竟在一個紈絝子弟身上還魂。兩者的身份對比,有很強烈的反差,但是作者以高超的文筆,將他們糅合在一起。僧人道行高深純潔,即使死後魂魄依然不消散,以至於在一個紈絝子弟身上,都能夠顯出不同凡響的光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要做一件正確的事,不僅是一時一刻的堅持,還應該是一輩子的永恆。全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古文聊齋故事——長清僧

長清僧某,道行高潔,年八十餘猶健。一日,顛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圓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飄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紳子,率十餘騎按鷹獵兔。馬逸,墮斃。魂適相值,翕然而合,遂漸蘇。廝僕環問之。張目曰:“胡至此!”眾扶歸。入門,則粉白黛綠者,紛集顧問。大駭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閉目不復有言。餉以脫粟則食,酒肉則拒。夜獨宿,不受妻妾奉。

數日後,忽思少步。眾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諸僕紛來,錢簿谷籍,雜請會計。公子託以病倦,悉謝絕之。惟問:“山東長清縣,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鬱無聊賴,欲往遊矚,宜即治任。”眾謂新瘳,未應遠涉。不聽。翼日遂發。

抵長清,視風物如昨。無煩問途,竟至蘭若。弟子數人見貴客至,伏謁甚恭。乃問:“老僧焉往?”答雲:“吾師曩已物化。”問墓所。群導以往,則三尺孤墳,荒草猶未合也。眾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馬欲歸,囑曰:“汝師戒行之僧,所遺手澤,宜恪守,勿俾損壞。”眾唯唯。乃行。

既歸,灰心木坐,了不勾當家務。居數月,出門自遁,直抵舊寺,謂弟子曰:“我即汝師。”眾疑其謬,相視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為,悉符。眾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後公子家屢以輿馬來,哀請之,略不顧瞻。又年餘,夫人遣紀綱至, 多所饋遺。金帛皆卻之,惟受布袍一襲而已。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而輒道其八十餘年事。

異史氏曰:“人死則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予於僧,不異之乎其再生,而異之乎其入紛華靡麗之鄉,而能絕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閃,而蘭麝燻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況僧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