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莊子所謂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論,與小說觀念相差甚遠。

直至東漢桓譚《新論》:「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小說家」列為十家之後,其下的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才稍與小說的意義相近。

對於中國的短篇小說來說,我們一定要向前追溯的話,筆者認為可以從上古神話開始進行溯源。我們看到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黃帝與蚩尤等故事雖然早先沒有具體的文字來進行演繹但是,筆者認為這時候的的作品其實已經具備了小說的很多的要素了,如:人物、情節、場景這些小說的必備要素已經有了充分的展示。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等時間推移到先秦時期的時候,大量的先秦哲學家開始使用故事來說明自己的學說與主張。這時候就出現了很多所謂的故事。這些在《韓非子》中出現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長";《莊子》中的一些如"北海若"、"胼姆"等故事都是在用著短篇小說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主張,筆者認為這樣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小說的基本形式。這些類似的寓言故事筆者也認為他們是短篇小說的前身,因為他們符合小說的三要素。之後在秦漢時期《淮南子》、劉向的《列女傳》似乎都用了很多今天小說的手法來寫作。所以小說的形成並不是突然而成型的。到了魏晉時期,幹寶的《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幹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主角有鬼,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鬥爭,常為後人稱引。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明清時期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的誕生標誌著中國長篇白話小說的誕生,而短篇小說似乎並沒有什麼長足的發展。直到清代小說這種形式似乎真正開始走向了比較高級的地位,大部分的文人也開始傾向於這種文學體裁。其中蒲松齡《聊齋志異》與紀曉嵐的《如是我聞》、《姑妄聽之》、《閱微草堂筆記》算是短篇文言小說的精髓之作。他們捍衛了文言文的地位又將其與通俗的形式結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蒲松齡與《聊齋》

1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山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出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慧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耕,近24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2

蒲松齡寫《聊齋》的原因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由於自己的生平認為世道不公,另一方面對於社會黑暗的揭露和諷刺。這些所有都是建立在他科舉屢次不中的情況之下,生活困苦的情況之下的。因為蒲松齡這一生痛苦的經歷與生活的不順利使得他厭惡整個社會從而使得他變成了時代的偉人、成為了敢於和世俗作鬥爭的典範。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假如蒲松齡考中了科舉會怎樣?筆者,想通過他在《聊齋志異》之外的其他作品來剖析一個全新的蒲松齡,或者說一個不同於教科書,一個完完整整的蒲松齡。

假如蒲松齡考中了科舉

1、蒲松齡的諂媚

在很多的眼中,蒲松齡一定一個孤高而具有頑強氣節的時代英雄。他也一定是個對現實社會非常不滿而偉大的精神偉人。這是我們很小的時候從知道蒲松齡這個人開始就知道的現實。中國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孟子提出了"知人論世"的思想,而我們的中國文論學家將這個概念引入文學批評,對於"知人論世"有了新的理解。我們認為,瞭解一個人的作品一定要從他的生平入手。我們看到的現在的蒲松齡一定是一個沒有考中科舉而造成他悲劇一生的人。但是,他是否真的那樣孤傲,那樣的不群,對於官場又是否那樣的不屑一顧呢。筆者給出的答案是:絕不是!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人在官場就會巴結上司,就會產生送禮的情況。對於討好上級這種情況蒲松齡當然也存在。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也是蒲松齡要考慮的問題。蒲松齡在給做孫蕙幕賓的時候,免不了學著那官場的一套。《上藩司徐》中希望寶應縣前任知縣抓緊時間交接政務,這樣一封信呈遞上去之後,免不了送禮。

後來蒲松齡又給孫蕙代筆給巡撫寫信,請求解決寶應驛經費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為他人代筆的文章但是其中諂媚與那套官場的圓潤氣息都是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的。

要是說這些都是替別人代筆的可以說是情有可原的,可是當涉及到自己問題的時候,蒲松齡的諂媚與奉承別人的手段也絲毫不含糊:

汪如龍,字健川,安徽省宣城縣人,以舉人身份考選知縣。汪如龍喜愛文學,曾輯錄《壽世彙編》,編著《陽坡詩集》。他聽說蒲松齡的文章寫得好,現在畢府作塾師,寫作了一部有趣的《聊齋志異》,高珩等人為之作序,便有意結識他,想借閱此書。遇到這樣天大的禮遇他當然想表達一下自己的心裡的感受也不忘裡告訴這位汪如龍希望他提攜一下自己:

《上健川汪邑侯書》。原文是:"松,載筆以耕,賣文為活。遍遊滄海,知己還無;屢問青天,回書未有。惟是安貧守拙,遂成林壑之痴;偶因納稅來城,竟忘公門之路......庶王事鞅掌之餘,一開笑口;而仁人仰屋之夜,小破愁顏。不揣侏□,數首妄求冰鑑;弗嫌譾陋,八股尚俟陶鈞。如或青眼窺人,謬荷栽培之眷;萬一藍衫利市,寧忘高厚之恩。"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蒲松齡除了讚頌汪縣令的德政外,極言自己的不得志,企盼得到賞識、提攜。蒲松齡寫的五首七律《答汪令公見招》。

仙令仙才總不群,衢歌巷舞自紛紛。花村亂溼黃梅雨,鳧舄長飛綺蓋雲。小語未能分上座,短髯聊足備參軍。會當侍從籃輿後,把酒青山細論文。

疲驢日日孝河濱,行李蕭條撲面塵。持戒應非求後福,拈珠元只懺前身。豈同彈鋏三千士?? 聊附處囊十九人。偃蹇自拚人不伍,忽逢青眼涕沾巾。

桃李滿城花亂開,河陽仙令手親栽。冀群一顧遂無馬,燕市千金更築臺。倘逐紫鱗藏壑去,擬隨黃雀報珠來。更愁澤雁流離盡,濡煦猶煩濟世才。

年年落魄抱煙霞,回首平時意轉差。倘有一人能相骨,何妨四海更無家。儒冠未達狂生刺,呵叱恐遭醉尉加。蹤跡迂疏應勿怪,生平曾不到公衙。

青衫白帢久飄零,羞把文章佔盛名。敢請築臺先郭隗,漫勞懸榻待徐生。春窗螢火分官燭,文社雞壇續舊盟。殘卷猶堪消歲月,窮愁何足累虞卿!

這些幾乎都是在吹捧汪知縣的非凡的才能受到了百姓感恩戴德。自己雖然能力有限,願意追隨汪知縣做出一番事業。自己日日奔波,被人輕視,但汪知縣卻敬重自己,汪知縣善於識別人才,尊重人才。自己如果能一展其才,一定會報答汪知縣的知遇之恩。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時隔不久,恰逢汪如龍生日,蒲松齡寫了一首五言排律《壽汪令公二十四韻》,為汪知縣祝壽。詩文既歌頌了汪知縣的政績,又描述了百姓對他的愛戴;不僅稱讚了汪知縣的人品,而且表達了所謂民眾的心聲。

淄民憔悴久,引領望神京。乍見鳧雙至,時聞鶴一鳴。八鄉歡欲舞,多士喜如驚。父老龍鍾至,兒童竹馬迎。陽春回綠野,霖雨遍蒼生。數月瘡痍起,期年政績成。投懷真似母,飲乳頓知兄。已慰禽魚志,全消鼠雀爭。絃歌浮里社,桃李滿山城。絢索春前業,犢蓑雨後耕。村花無犬吠,堤柳見啼鶯。惟抱拳拳意,絕無赫赫名。折腰今更苦,強項古難行。貌是因民瘦,心猶似水清。至誠愚賤諒,大雅斗山傾。戶口多名賈,文章重識荊。丹霞摽秀宇,白雪淨聰明。冬日人為愛,霜懷物不攖。家憂逢歲儉,賦幸遇官輕。昔困石壕吏,今無澤雁聲。因賢責益力,被德望殊盈。堂下虎狼息,田間婦子寧。感深無以報,尸祝願簪纓。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詩中寫了汪知縣來到這裡年邁老人進前拜見,天真兒童騎著竹馬迎接。淄川百姓安居樂業,田野一片歡歌、一片祥和。汪知縣為民操勞,身體都消瘦了,清廉之聲到處傳揚。汪知縣受到了很多百姓的愛戴。最後蒲松齡代表全縣百姓衷心祝願汪如龍功業卓著,早日晉升!

我們可以看到這麼一個在《聊齋》中大義凌然的批判黑暗官場的蒲松齡在現實中拍馬屁走後門的功力一定是非同凡響的。

2、對上司的妾室明裡暗裡的覬覦

顧青霞是上文提到的孫蕙的小妾,當時候蒲松齡在孫蕙府中做幕僚的時候因為孫蕙本人工作較忙而且對於顧青霞也不是特別上心就導致了顧青霞和蒲松齡有著諸多的的接觸。多年的在外漂泊生活讓蒲松齡陷入了很多女性幻想之中,這樣可以解釋《聊齋志異》之中有很多書生與女鬼、女妖的風流故事。其實筆者有個大膽的想法就是那些美麗的女鬼、女妖形象可能就是以顧青霞的各個側面為原型寫成的。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蒲松齡覬覦上司的妾室這個東西也是沒有什麼爭議的。顧青霞善吟唐詩絕句,蒲松齡便為她編選了《唐詩絕句百首》。《唐詩絕句百首》,是顧氏通過孫蕙要求蒲松齡為她編選的,還是她自己直接請求蒲松齡編選的,還是蒲松齡投其所好為她編選的當然不知道或者不清楚但是怎麼說這部《唐詩絕句百首》一定是給顧青霞編的。顧青霞與蒲松齡這樣老妻相比能歌善舞,喜歡吟詩作畫,估計長得肯定是不錯的,要不然是不會做了縣令的小老婆的。蒲松齡似乎對顧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這樣的情感絕對超越了正常的朋友之間的關係:

《為青霞選唐詩絕句百首》

為選香奩詩百首,篇篇音調麝蘭馨。鶯吭囀出真雙絕,喜付可兒吟與聽。

蒲松齡在詩中還稱顧氏為"可兒"。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中說:"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雲:'可兒!可兒!'""可兒",意即稱心如意的人兒。蒲松齡在詩中稱顧青霞為"可兒"我相信這個不是一般朋友可以說的稱謂了吧。

孫給諫顧姬工詩,作此戲贈

當日垂髫初見君,眉如新月鬢如雲。數年圍帶知何似,閨閣才名日日聞。

佳人韻癖愛文章,日日詩成喚玉郎。蓮瓣重臺輕可聽,行雲也似愛宮商。

別人考中狀元紛紛祝賀,他考中了,世間無人寫《聊齋》

筆者寫這篇文章並不想來抹黑什麼,想表達的是一個立體完整的蒲松齡。假如蒲松齡考中了科舉可能就沒有《聊齋志異》這本書。筆者也認為蒲松齡做了官也不會是一個所謂清廉的好官因為從他阿諛奉承和對於情色的嚮往就知道,這樣一個人做了官可能並不是那樣的完美。人當然可以愛美女,但是蒲松齡身處這樣的一個環境對於女色都這樣的覬覦與嚮往何況換了一個更高的環境。身處官場的蒲松齡也極可能是阿諛奉承之輩因為在他不得志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出他那副官場上的嘴臉。什麼"官場黑暗"、"什麼貪汙腐敗"他年輕或者中年的時候一次考試也沒敢落下,還不是積極地寫信想投入進去?書裡寫的一個樣,做起來又是一個樣,這就是所謂一個"完美的蒲松齡"與"真實的蒲松齡"之間的對比。假如他中了科舉,一切都改變了!《聊齋》沒了,還有那個被我永遠記住的"英雄"也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