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戶的痛點

大家好,我是華為最新發布的一款服務器,型號叫做TaiShan。我們知道你們人類在形容一個人非常出色的時候,會說他是“隔壁別人家的孩子”,按照這個邏輯,我就是你們“隔壁的Taishan"……

北京時間2019年1月7日,華為公司召開發佈會,會上的華為ARM芯片鯤鵬920以及基於鯤鵬920的TaiShan服務器也成為了行業關注的焦點,一時間各種說法甚囂塵上。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華為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發佈鯤鵬920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總裁邱隆發佈TaiShan服務器

其實在一個月之前的2018年12月,華為在“智能計算”大會上就已經透露出了ARM架構芯片的信息,現場也擺放了TaiShan服務器進行展示。即便如此,大眾對於華為這兩款的新品依舊是興趣盎然,其關注度甚至超過了去年10月HC大會上華為發佈的AI芯片。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ARM芯片進軍服務器市場,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時間了。

其實對於ARM芯片,整個To B市場或者說企業級市場,都經歷過一輪洗禮。

記得早在2013-2014年的時候,就有公司宣佈要推出基於ARM架構的全新處理器,這在當時被業界看做是挑戰英特爾的一大新舉措;

幾乎與此同時,一家叫做Calxeda的公司已經推出了可以應用在數據中心的A15系列芯片。隨後我有幸採訪到了這家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該負責人還表示已經與中科院進行了深度合作;

最終,當高通推出了多款面向數據中心的應用芯片,並且在當年業界矚目的貴陽數博會上亮相的時候,ARM“狼來了”的說法達到了業界頂峰。當時,甚至連英特爾都有點坐不住了,時刻關注ARM發展的動向。當然最終的結果正如英特爾所預料的那樣。高通親手將ARM企業應用推向頂峰,業界最終也以高通退出數據中心領域證明ARM的道路並非如預期那樣。

只是這一次,華為再次拿出了ARM架構的產品。許多人不禁要問,當高通、Calxeda等一眾芯片公司在ARM企業級領域折戟的時候,華為什麼還要這麼做,華為的動機在哪裡?目標又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華為這次發佈的ARM芯片鯤鵬920。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華為ARM芯片鯤鵬920的特徵

其實對於許多關心ARM或者關心華為的小夥伴來說,不需要我描述,大家對於這款芯片也有了深入的瞭解,不過這裡我還是要囉嗦幾句。正如我們文章開篇提到的,之前華為也曾經透露過一些這款芯片的詳細信息。資料顯示,這款芯片採用7nm工藝製造,芯片代號為“鯤鵬”。它基於ARM架構授權,由華為公司自主設計完成,主頻可達2.6GHz,單芯片可支持64核。該芯片集成8通道DDR4,內存帶寬超出業界主流46%。芯片集成100G RoCE以太網卡功能,大幅提高系統集成度。鯤鵬920支持PCIe4.0及CCIX接口,可提供640Gbps總帶寬,單槽位接口速率為業界主流速率的兩倍,有效提升存儲及各類加速器的性能。

其實這並非是華為第一款ARM芯片,我們熟知的海思系列也是基於ARM架構,只是這次華為將芯片定位在了數據中心市場。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為歷代ARM芯片的發展過程,而這一代的“鯤鵬”芯片在規格上相比以往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其所採用的7nm工藝尤為引人注目。

我們知道,目前業內最頂級的工藝也就是7nm水平。而這一次,華為也拿出了自己的7nm芯片,雖然ARM芯片更側重於SOC而不是單純的計算或者圖形仿真,但是7nm在這個時代來說總是一種不小的進步。

據華為介紹,這款芯片的性能相當出色,典型主頻下,SPECint Benchmark測試下的成績超過了930分,超出業界標杆25%。同時,能效比優於業界標杆30%。鯤鵬920以更低功耗為數據中心提供更強性能。當然對於ARM芯片來說,我們並不期待它能夠在性能上有多麼出色甚至超過x86的發揮,畢竟它的特點是更低的能耗和更廣闊的互聯能力。華為的這款產品就支持最多4路互聯,換句話說它能夠實現以四節點為基礎的服務器集群,這對於大規模應用來說更有價值。

ARM的價值在何處?

說到價值,其實對於現在的應用來說,一方面我們需要諸如x86這樣的強力芯片獲得數據中心領域的快速計算與存儲能力;但是另一方面,面對越來越多的邊緣計算設備,面對廣闊的邊緣市場需求,我們也需要一款體積輕巧、性能夠用、功耗超低的節能型產品,如此一來就為ARM芯片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可以說,恰恰是物聯網的出現,使得ARM芯片重新獲得了升級。

任何行業都有先驅者和失敗者,正如Gartner新技術成熟度曲線那樣,總有公司倒在第一道高峰之前。對於後來者說,一方面踩著前人留下的腳印繼續前行,另一方面也能夠避開有著威脅生命的陷阱。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針對數據中心、雲、邊緣計算等不同應用場景,本次華為發佈3款ARM服務器:

TaiShan均衡型服務器2280,它的網絡能力、存儲能力和計算能力比較均衡,是剛使用ARM服務器的客戶首選。

TaiShan存儲型服務器5280/5290,適用海量存儲的業務場景,單櫃支持10P,1機櫃TaiShan服務器可以存儲200W部高清影片。

TaiShan X6000計算高密型服務器,適合於海量整型計算場景,單櫃可支持10240核。這樣一個機櫃相當於5000檯筆記本電腦的算力。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如果說ARM芯片還只是一款芯片的話,那麼TaiShan服務器則是可以交付客戶使用的成品。而且相對於其他服務器來說,TaiShan服務器在安全性、低能耗方面更是有著明顯的優勢。

那麼對於ARM平臺的TaiShan服務器來說,什麼場景才是最適合的呢?其實從最近幾年的發展來說,計算本身並不僅僅依賴於CPU來實現,比如在深度學習中,大家更傾向於選擇GPU或者FPGA來實現計算。換句話說,面向不同的應用場景,客戶的需求也在改變。這樣一來,在多種數據類型、多種Workload的需求下,也要求新的計算架構出現,以CPU為主,多種計算架構的組合才是最優的解決路徑。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的雲環境。強大處理能力的CPU可以在遠端數據中心進行高性能運算,而本地的、前端的處理器則可以進行快速的實時的計算,這也恰恰是ARM平臺發揮的空間。比如在自動駕駛這個場景下,我們不可能等待遠端數據中心回傳的結果,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在汽車上安裝一個小型的數據中心,這時候ARM平臺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再比如在ARM原生應用、大數據、網頁服務器、分佈式存儲等許多場景中,都是TaiShan服務器的用武之地。

這也恰恰符合華為如今提倡的“雲邊端”概念。在此之前,華為一直致力於發展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雲”和以手機為代表的“端”兩部分,如今憑藉ARM平臺不錯的性能、超低功耗和廣泛實用性,更適合華為可以在物聯網或者說邊緣計算的領域異軍突起,這也恰恰是ARM平臺的價值所在。

生態系統,ARM的生死線

當然,ARM服務器之所以在多年前失敗,不僅僅是因為“生不逢時”,更重要的也是缺少應用環境和生態系統。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喜歡玩手機,並非是手機的硬件有多麼高端,而是喜歡玩遊戲中的APP遊戲,甚至喜歡跟遊戲背後的那個人進行交流。而對於服務器來說,這個問題更為嚴重。ARM服務器之所以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支持ARM平臺的系統和應用軟件。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但是華為一直關注這個問題,並正在著重解決中。Linaro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提供SOC平臺上開源應用的非營利性第三方機構,它由ARM、飛思卡爾、IBM、Samsung、ST-Ericsson及德州儀器 (TI)等多家芯片廠商聯合組成,其目的就是推廣ARM平臺上的開源應用。目前,華為也成為了Linaro的核心成員之一,並聯合合作夥伴提供底層BIOS、驅動程序和上層的操作系統乃至數據庫等應用。

不僅如此,去年8月我們還在SUSE的官網無意中看到了TaiShan服務器通過認證的消息,事實上者也是華為佈局生態系統的重要舉措之一。包括SUSE、Redhat這樣的開源操作系統提供商,包括第三方的板卡廠商和更上層的數據庫、大數據、CAE等應用企業都成為了華為的合作伙伴,華為也與它們一道共同推動ARM生態系統的發展。

我是隔壁的TaiShan,抓住客户的痛点

包括與夥伴共同構建綠色計算產業聯盟GCC;包括構建綠色計算開源開放社區,支撐開源軟件的ARM化;再包括開展全國大學生綠色計算競賽、成立歐洲ARM Edge+HPC聯盟等等,華為一直在生態領域傾心付出,為了推動ARM生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正如在之前採訪中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總裁邱隆所提到的那樣——“整個市場對算力需求越來越旺盛。對每一種算力,(我們都能)找到最適應的計算能力,提供最佳的性價比方案……在通用計算這個領域,英特爾做的非常好,華為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我們希望為ARM平臺找到最適合它發揮的場景,也希望與大家一起共建生態”。

從這個角度看來,華為提供的ARM架構TaiShan服務器,更多還是從客戶需求的角度考慮,從不同計算力應用的角度考慮,從實際業務的表現能力去考慮。針對不同的場景,為客戶提供包括x86也包括ARM在內的不同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構建萬物互聯的世界。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不管x86還是ARM,解決用戶痛點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