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文夫先生在《美食家》裡寫過一段很有趣的情節,大意是說當時飯館改革,把經典名菜都下架了,換成了西紅柿炒雞蛋各種大眾菜。

食客朱自治沒有地方去找美食了,於是就託人從常熟買了一隻叫花雞。這個細節蠻有意思的,朱自治去買啥都行啊,為什麼是常熟叫花雞呢?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肯定有朋友說這不是廢話嗎,當然是因為常熟叫花雞太有名了,文夫先生就拿來舉了個例子。不過朋友們啊,蘇州到常熟好歹還是有六十公里呢,而且那會兒交通也沒那麼方便。

文夫先生一面是為了烘托朱自治超級愛吃的本性,另一方面呢,其實在建國初期跑那麼大老遠、特地託人去買叫花雞,可見是真的超級好吃啊!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叫花雞的由來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大意就是曾經有個叫花子偶然得了一隻雞,想要宰殺卻沒有炊具,連把雞毛燙掉的熱水也沒有。

無奈之下叫花兒就用把雞的內臟掏淨,然後裹上荷葉和黃泥巴,直接扔進火裡烤。等黃泥乾透發硬後拿出整團泥一砸,雞毛自然脫落,露出香味撲鼻的雞肉。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其實在《射鵰英雄傳》裡面,金庸也把叫花雞作為了黃蓉說服洪七公的美食“武器”,這段描述我當年看得肚子咕咕叫:

“黃蓉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臟洗剝乾淨,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溼泥乾透,剝去幹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當然啦上面都帶有很多傳說成分,現在大家吃的叫花雞是大概在清朝的時候,常熟一家菜館根據傳說製作的菜品。

叫花雞的做法有很多,總體來說都是用荷葉包好裹上泥,再放火裡烤上幾個小時。不過追求菜品精緻的江南人們,在叫花雞的填充物裡做了很多文章。

比如說往裡面加點筍啊、香菇啊、蝦仁什麼的,也有直接往裡再加點五花肉、熟火腿丁的,總之基本也就是看廚師喜好和心情。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所以我想文夫先生寫的叫花雞,應該還大部分保留了清代留下的風味,基本可以想象那時候的常熟叫花雞確實很好吃,以致於在蘇州的吃貨也會特地找人帶。

不過現在的很多叫花雞卻實在不太正宗了,尤其是基本的帶荷葉跟泥烘烤,在很多地方都變成了煮熟之後隨便烤一烤,風味自然也大幅度下降。

常熟我還沒有去過,但看了這段之後蠻想嘗一嘗當地的叫花雞。不管怎麼說,總還有大廚願意花心思好好復原當年的叫花雞做法,認認真真裹泥烤上幾個小時的吧?

身在蘇州都要特地去常熟買,以前的叫花雞那麼好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