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文先生的长篇小说《红门楼》有感

读范文先生的长篇小说《红门楼》有感

岁月蹉跎中的那一抹记忆

——读《红门楼》有感

苗汀

翻开范文先生写的《红门楼》,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却是那么地真切而且感人。阅读思维的空间中便浮现出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而且是父辈们谆谆告诫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情节,熟悉而又陌生。于是眼前便浮现出我们以及父辈们生活的环境:黄土丘陵,大青山,皋兰山,黄河岸边,在记忆犹新的现实生活里扑面而来,留下浓厚的乡土气息,在万川河,金州城的土地上述说着往日的繁华与苦难。岁月如痕,春秋更替,却阻碍不了一个爱恨情仇的芸芸众生情节。纵观古往今来,一个小说家的重大贡献就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事实情节,而在这情节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个小说家的人生观点,在情节中包容了对人世浮点的赞颂与针贬。以及对人性中表现出来真善美都淋漓尽致地在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完美升华。中国的文化情节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传承了红门楼永远有魅力的形象?这就是范文先生的独特之处,这也是范文先生的小说艺术更加有了一种力的高度。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呈现,即如何呼唤道德与良知的完美回归。是《红门楼》写作艺术的经典篇章。

《红门楼》小说的故事情节开始是由解放前万川河的官道上拉开帷幕的,小说的主人公田根旺以孤苦伶仃的流浪儿出现,以田福元巧遇并收养为引娃子,从而将一个中国式的非血缘的家庭组建而成。然后以万川河为历史背景的农村生活切实可行地铺垫起来,并以田氏家族的兴盛衰败为回溯线索,描写田茂生抽大烟,玩骰子的败家子行为将故事情节引入佳境,然后以祁广禄输钱拿女儿玉玉顶帐还人情揭开了一个儿女婚事的农村习俗。田福元和玉玉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家庭。并生育了一女名叫月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传统观念。植入这一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因素以后,这种渴望也符合情理。那么,便为收养田根旺留下伏笔。其后又以田根旺遭抢,又遇抓兵,与山豹子奇遇,脱险后在山乡巧遇避兵荒马乱的另一个主人公——傅敬儒。从而顺理成章地遂跟傅敬儒回到历史大舞台——金州城。在金州城的红门楼里演绎出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这是《红门楼》小说艺术世界里标榜着一个寻根文化者对乡土观念情节的最佳地域化真实描写。

读范文先生的长篇小说《红门楼》有感

纵观《红门楼》小说的叙述重点是以解放后的事件为主。做为一名没有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读者来说,特殊年代的经历也是一种宝贵财富。公私合营,计划经济,吃食堂,放卫星,大炼钢铁,三年饥荒,红卫兵,写大字报,武斗,批斗运动,也许是没有这样特殊经历的原因,《红门楼》小说便吸引了年轻读者探求过去昔日生活的兴趣目光。把历史的沉淀回忆定格在经历太多尘埃封存的今天,以一种小说的形态展示给世人,这就是一个人认识阅历的最仰目的生命高度。小说又以解放后红门楼大院为历史背景,傅敬儒当上了商会长,在政治运动中又极力保护文化遗物,命运也起伏跌宕难以形容的处境为辅导描写开始,以田根旺当了几年相公又经公私合营便成了工人为主线,并被时代政治的运动热潮评选成了劳动模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树立时代榜样的知名人物。并后与厂花郑玉娥谈了一场有始无终的爱情经历,最终与月月结婚生子过起了平淡的朴实无华的平民生活。其经历了社会主义合作化建设和特殊年代的饥荒以及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生存之道尤其让人喟然长叹和怜悯,可谓是生活经历坎坷不平。《红门楼》小说只所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因在于:把人物的生存放置于特殊的年代,让苦难磨砺其意志,从而彰显出人性的丑恶与善良。于是,在蹉跎岁月中,把一种经历以回忆的方式来记录,用文字记述,用心情表达,也算是一种对往日生活的回顾与总结,由此也有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的处世哲学。这也许是范文先生特意强调的写作态度和写作目的。

时势造就人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红门楼》后记中范文先生这样交待结局:十多年以后,一位文化人把傅青主的书法作品出版成册,引起文化界的一片哗然,这也傅敬儒的最终美好愿望。这也是历史的最终认可文化重要的力证。然而二十多年后,田福元的儿子三娃成了万川河畔“半仙”级的人物。这让读者的心从喜悦中又一次坠入陌名的疼痛。有俗话说的好:邪不压正。难道所谓有正必有邪才能构成和谐社会?时代的风云中,大浪淘沙千万次,这兴亡盛衰也是芸芸众生中唯一一成不变的主题。而这红门楼的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却也良莠不齐地被传承了下来,是喜是悲,留与后人评说。结局的点睛之笔,喜与悲相辅相成,构成了小说的矛盾更加突出。让读者在现代社会中留有余地展开想象力,品味与思考。这也是范文先生写作《红门楼》艺术思想的高明之处。 (苗汀)

读范文先生的长篇小说《红门楼》有感

读范文先生的长篇小说《红门楼》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