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人身險公司原保費大漲近25%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增長近35%

■本報記者 冷翠華

今年1月份,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增速實現逆轉,同比大幅增長近25%。同時,以萬能險保費收入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上漲了34.88%。

銀保監會昨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人身險公司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699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4.83%。而2018年1月份,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的同比增速為-25.50%。

具體來看,今年1月份,人身險公司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6991億元。其中,壽險保費收入為6272億元,同比上漲了23.5%;健康險為652億元,意外險保費收入為67億元。同時,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2621億元,同比上漲了34.88%。

此外,從保險保額來看,2019年1月份,人身險公司保險金額約為107.8萬億元,同比上漲了34.6%。其中,壽險業新增保額約為2.7萬億元,同比增長9.3%。

華夏人壽原保費躍居第三名

從各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來看,今年1月份,華夏人壽無異於一匹黑馬,原保險保費增速高達228.2%,以534.12億元的原保險保費躍居第三名。而2018年1月份,華夏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62.7億元,同比下降了20.85%。

“華夏人壽狂飆的保費收入絕對吸引眼球。這種高速增長背後的原因以及帶來的AB兩面影響都值得關注。”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道。從原保險保費收入來看,華夏人壽一路狂飆,排名持續上升;從償付能力充足率來看,去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2.82%,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9.26%,儘管目前尚能滿足監管要求,但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對資本的需求已經十分迫切。近年來,該公司並未進行過增資,業務規模大增勢必影響償付能力,沒有資本進入只能分保,而分保也意味著利潤的外流。去年,該公司實現淨利潤31億元,同比下降了27.9%。“儘管該公司今年年初就採取減員控薪方案,但當前的資本不足以支撐快速發展。”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下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看是否能儘快補充資本。

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原保險保費增速超過200%的人身險公司還有天安人壽,同比增速為230.5%;弘康人壽同比增速為388.8%;橫琴人壽同比增速為544.7%;招商仁和人壽同比增速為5401.5%;復星保德信人壽同比增速為294%;復星聯合健康同比增速為888%;愛心人壽同比增速為754.6%;三峽人壽同比增速為16202.4%。此外,還有20家人身險公司今年1月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為負數。其中,建信人壽同比下降80.2%,屬於原保險保費降幅較大的公司。

國壽泰康原保費增速超20%

除了原保險保費收入的快速增長,今年1月份,人身險公司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漲幅也高達34.88%,總收入為2621億元。

從不同性質的保險業務佔規模保費的比例來看,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超過規模保費50%的人身險公司有10家,分別是安邦人壽佔比100%,富德生命人壽佔比75%,君康人壽佔比63%,國華人壽佔比53%,建信人壽佔比71%,信泰人壽佔比88%,中融人壽佔比60%,上海人壽佔比61%,泰康養老佔比65%,珠江人壽佔比96%。

同時,原保險保費佔規模保費之比超過90%的人身險公司有11家,分別是中國人壽佔比95%,太平人壽佔比96%,人保壽險佔比98%,新華保險佔比95%,前海人壽佔比100%,工銀安盛人壽佔比100%,農銀人壽佔比98%,百年人壽佔比92%,交銀康聯佔比99%,人保健康佔比93%,恆大人壽佔比95%。

有分析人士認為,從不同性質保險業務佔規模保費的比例可以看出,不同人身險公司的經營策略正在發生分化,部分公司幾乎砍掉了投資型業務,而部分公司的投資型業務佔比較高,增長較快。從全行業的情況來看,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在規模保費的佔比處於持續回升態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人身險公司資產驅動負債的發展模式有再次回暖的跡象。

1月份,正值人身險公司衝刺“開門紅”業績的關鍵時期,其保費收入備受全行業關注。從行業數據來看,人身險公司頂住了壓力,實現了較快增長。不過,險企策略的分化也較為明顯,壽險“老六家”(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太保人壽以及新華保險)原保險保費合計增速為12.89%,其中,僅有中國人壽和泰康人壽的增速超過了20%,其他公司的增速都低於10%,淡化開門紅概念似乎正在成為傳統大型險企的主流做法。

對於今年全年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的走勢,業內人士也高度關注,多份行業研究報告做出了“前低後高”的預判。後續,本報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