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毀滅之路 ——日本“二·二六事件”(四)

第八章 對峙的4天(一)

政變或是叛亂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天皇,軍隊上層,重臣那裡。事態的下一步會怎麼發展呢?

既然叛軍打出的旗號是“尊皇討奸”“昭和維新”,天皇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這幾年,日本國內不太平,軍隊搞出來的事情太多了。之前殺的是文官和財閥,算是軍隊裡的激進分子的個人行為。但這次鬧出這麼大的動作,軍隊擅自都出動了,殺到天皇的肱骨大臣頭上了。

各方的態度——

(一)天皇對兵變的態度

裕仁天皇對皇道派沒什麼好感,他感到,再姑息縱容下去,局面更難收拾。天皇的態度很明確——這就是犯上作亂,必須儘快鎮壓!對於叛軍提出的《蹶起趣意書》,天皇連聽都不想聽。

走向毀滅之路 ——日本“二·二六事件”(四)

日本天皇裕仁對叛軍毫無好感,一直主張鎮壓叛亂。但是陸軍高層意見不一,鎮壓並沒有一開始就落實。

(二)陸軍高層的態度

陸軍高層內部的態度不一:

皇道派的真崎等人當然情感上傾向於叛軍,因為叛軍還推舉真崎甚三郎做首相呢。皇道派的頭面人物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雖沒有了實權,但任然是大將,有一頂“軍事參議官”的帽子,真崎更是暗中策劃,希望利用這次軍事政變,重新掌權。

走向毀滅之路 ——日本“二·二六事件”(四)

荒木貞夫和真崎甚三郎,二人是皇道派軍人的精神領袖。二人雖無實權,但是一直阻撓鎮壓叛軍。

皇道派的高級軍官並且四處活動,希望從中獲得利益。

統制派的軍官們自然對發動兵變的軍官們恨之入骨,但是他們無法直接調動軍隊,加上當時軍隊中的高級將領思想上同情皇道派的人很多,如當時的陸軍大臣川島義之等人。手握實權的軍部頭頭們遲疑不決。所以統制派的軍官們只能求助天皇的權威,讓高層儘快鎮壓叛軍。

(三)海軍的態度

陸軍的頭頭們,採取拖延觀望的態度,並不急於出兵鎮壓。

再看海軍方面的態度。海軍的態度比較明確:堅決鎮壓!遇刺的大臣裡,三個是海軍退役大將。不過當鈴木和岡田獲救後,海軍除了加強海軍各部門和高官的警戒外,也不管了。估計是想讓陸軍自己解決問題。

(四)文官和財閥

元老重臣主張鎮壓叛亂;文官呢,嚇得不敢說話了。叛軍公開打出的旗號就是“剷除天皇身邊的奸臣”——目標指向元老重臣;文官這些年來一直是軍人恐怖活動的犧牲品。文官和財閥無論如何也不會和叛軍站在同一戰線的。

第九章 對峙的4天(二)

26日天亮時,政變中的流血刺殺行動已經結束。叛軍軍官們在佔領的陸軍大臣官邸,焦急的等待消息。諷刺的是,這些激進的下級軍官一直以為天皇會支持自己的“義舉,但他們不能直接面見天皇,更不知道天皇的真實態度。

現在進入了幾方利益博弈的時候了——“鎮壓派”和“和解派”,前者當然是包括了天皇在內的大多數統治階級成員,後者無非是真崎等少數皇道派成員了,不過陸軍中,甚至海軍中同情這些叛亂軍官的人不少。

26日,陸軍高層猶豫不決,雖然天皇下達了鎮壓的命令,但是仍然遲遲未動。

27日凌晨,陸軍高層終於頒佈了戒嚴令。東京警備司令官香椎浩平被委任為戒嚴司令官,平叛部隊也從各地陸續調來。

走向毀滅之路 ——日本“二·二六事件”(四)

叛亂軍官拒絕撤離,日軍高層也明白事件不可能再拖下去,於是終於派兵鎮壓。

走向毀滅之路 ——日本“二·二六事件”(四)

日本高層仍然能掌控局勢。圖為日軍的戒嚴司令部,高層已經準備鎮壓青年軍官的起事了。

在天皇的一再催促下,2月28日凌晨,陸軍發出命令,命令叛軍“迅速撤離”所佔地區。叛軍此時感到進退兩難——是戰鬥到底?還是服從命令撤離?此時,形勢對叛軍而言已是急轉直下,增調到東京的部隊越來越多,海軍也隨時準備出動平叛。

2月29日上午6時。戒嚴司令部宣佈:“本軍將斷然鎮壓帝都的叛軍。”

命令發出後,航空大樓上空升起一個大氣球,尾部懸掛著“敕命下,軍旗調轉方向”的大字標語,滿載傳單的飛機也在東京上空盤旋。政變軍隊已被明確定性為“叛軍”,漫天飄撒著的“告下士官兵”傳單上寫著:“1.速回原部隊,為時未晚。2.抗拒者為叛匪,將予槍殺。3.汝等父母兄弟皆因各位成為國賊而哭泣。”

接到傳單的叛軍士兵面面相覷,軍心渙散。在廣播電臺的勸降呼籲聲中,政變士兵們陸續帶著步槍和機槍離開陣地。當日下午五時,叛軍首領全部被捕(除去自殺的野中四郎大尉)。

第十章 二二六事件的結局

叛亂軍官被捕後,日本軍方開始了整肅,直接和間接的人員都遭到了逮捕、起訴。

在事後舉行的軍法審判期間,在裕仁天皇和統制派軍官們的堅持下,叛亂的軍官們及其他主謀(包括被視為叛亂軍官們精神領袖的北一輝及其弟子西田稅),全部被控犯有叛亂罪,最終19人被判處死刑。

在軍隊內部也展開了大清洗,皇道派的將領和同情皇道派的將領,全部遭到懲罰:或被調離中央,或被撤職編入預備役。

“皇道派”在“二二六事件”之後算是解體了,“統制派”軍閥掌握了實權。

“二二六事件”之後,文官們徹底喪失了發言權,軍方牢牢控制了政府,後面成立的內閣都成為了軍隊的傀儡。

在好戰的軍閥們的引領下,日本徹底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如野馬脫韁無法回頭。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發動“蘆溝橋事件”,從此在中國大陸越陷越深,難以抽身;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直至日本戰敗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