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混改不是私有化,不可能“一混了之”


國資委:混改不是私有化,不可能“一混了之”

3月9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副主任翁傑明,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今年是國企改革的攻堅年

針對今年國企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肖亞慶表示,2019年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重點包括:

一是著力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向管資本轉變。要出臺2019年的監管清單,主要是明晰邊界,理順關係,下放權力;二是著力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試點;三是著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權多元化;四是著力推進董事會建設和經理層任期制的契約化;五是著力多措並舉,強化正向激勵。

2019年是國企改革的攻堅年,我們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總結一批典型經驗,在全國推而廣之。


國資委:混改不是私有化,不可能“一混了之”

央企負責人考核更關注高質量發展

針對剛剛修訂出臺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彭華崗表示,《辦法》最大的特點是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突出了四個方面的考核:

一是更加突出了效率效益的考核。對商業類企業,除了保留原來的經濟增加值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的指標以外,年度的考核指標用淨利潤代替了原來的利潤總額,任期的考核指標用全員勞動生產率代替了原來的總資產週轉率,這種變化是為了更好地衡量生產要素投入產出的效率。

二是更加突出了創新驅動的考核。對工業類企業和科技進步要求比較高的企業,突出考核科研投入、產出以及科研成果轉化,把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對科研創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在考核當中也予以加分。

三是更加突出了實業主業的考核。

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強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這些指標的考核,把去產能的任務納入到業績的責任書裡面。另外,“一企一策”地確定企業負債率的考核,引導企業嚴控非主業投資和經營業務,聚焦實業,做強主業。

四是更加突出了服務保障的考核。對於承擔政府採購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企業,加強了重點保障任務的考核。對公益類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重點考核產品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


國資委:混改不是私有化,不可能“一混了之”

央企要和民企等各類所有制企業加強合作

關於中央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關係,肖亞慶表示,中央企業、民營企業都是企業,都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地發展壯大。通過這種競爭,使得供給質量不斷提升,使得市場不斷拓展,越來越大。

所以,中央企業要和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加強合作,加強戰略協同。混合所有制是一種方式,但不僅限於此,我們還有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還有“走出去”的“一帶一路”項目上的合作,這些都可以成為中央企業和其他企業合作的領域、合作的方面。

混改只是改革方式之一,不是私有化

去年,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去年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肖亞慶表示,2019年要加大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商業一類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這些企業都要加大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力度。去年推出的“雙百”改革試點企業也要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另外,擴大重點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第四批會有100多家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在重點領域要進一步推出。更重要的是,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涵,更加註重混改的質量和效果。

混合所有制只是改革的方式之一,不是私有化,也不可能“一混了之”、“一混就靈”。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經驗,要不斷地糾正發現的問題,使得混合所有制積極穩妥地推進,使得混合所有制企業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

國資委:混改不是私有化,不可能“一混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