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仁宗多活十年,對明朝的歷史會有什麼影響?

發paper


訂閱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奪取建文帝皇位,由於各種交織複雜的原因,隨後著手準備遷都北平,又先後發動五次針對蒙古高原諸部的討伐戰爭。在其遠離京師期間,先後六次委任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六次監國中,五次與明成祖朱棣北征有關,其中三次是在京城南京,三次是在遷都北平之後。在監國期間,朱高熾以監國身份實際上成為明王朝的統治者,監國時間短則四個月,長達近四年。不僅如此,永樂晚期,朱棣多病後,在京師的朝政也多由朱高熾處理。

朱高熾在監國期間,多次撫視災民,減免錢糧,對於國家穩定和天下歸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永樂初年,國家方定,邊境多發衝突,逢靖難之役後,明朝廷在局面上更是雪上加霜。而朱棣又好武喜功,件件都是掏空國庫的大事,北征蒙古,南征交趾,遷都北平,鄭和下西洋,使得國庫空虛,國力大耗。這一切都表明,國民急需休養生息,需要一位施以仁政的君主。

太子朱高熾在監國期間,不僅朝無廢事,還能裁決庶政。他在監國期間,整飭吏治,體察民情,行恤民之政。他始終關心民生,多次派人視察水旱之地,撫視饑饉之民,減免錢糧租稅,不僅深得百姓之心,得到大臣擁護,也得到成祖朱棣的認可和讚許。同時也為特殊時期國家政策的延續性和皇位合法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們從後來的歷史中可以得知,明仁宗在位期間,對明成祖開創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革,進而開啟“仁宣之治”,這都與其在監國期間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在張廷玉修撰的明史中,對明仁宗朱高熾如此推崇,稱“仁宣之治”為明代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仁宣二帝堪比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和漢景帝,從這評價中足以看出朱高熾對明代政治影響深遠。朱高熾也是歷史朝代中,重要的守成之君,一個承前啟後的皇帝,他對明朝政治局勢成功扭轉,使得“監國”之後,在皇位繼承,甚至明宣宗朱瞻基順利即位,以及國家命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螞蟻傳統文化


應該有很大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是遷都,這對於明朝的邊境可謂關鍵之舉。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守護邊境。可仁宗在位短短一年,就想遷回去。雖說當時仁宗採取了開發貿易來試圖消弭戰爭,但當時的蒙古,經過 朱棣的多次打壓,處於非常衰弱的時候。而一旦假以時日,恢復元氣,會不會規規矩矩的貿易實在很難說。如果加上明朝後期的沒落,戰爭的可能性實在很大,而明朝 就總體而言,戰鬥力是無法和蒙古比的,遷都一旦成功,明朝的歷史說不定要短很多年。

其次是對政府機構的影響,仁宗深得人心,有三楊作為最得力的大臣,看起來一切都很好,可從宣宗教宦官讀書這件事來看,當時的文官集團已經坐大,皇帝已經招架不住,要拉幫手了。如果仁宗多活十年,就算文官集團對仁宗非常認同,但這個問題也會冒頭,仁宗對這件事情的處理,也會關乎以後歷代皇帝與文官的權力博弈。

再次是對朝局的影響,仁宗多活十年 ,他死的時候也正是現實歷史中宣宗的死亡時間,也許明宣宗一輩子就只能做一個太子了。這樣一來,明英宗可能就做不了皇上,那王振就沒有專權的機會,就算會出現另外的奸臣,也不至於上演同樣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的歷史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仁宣二宗雖然都是好皇帝,但由於二人身份不同,仁宗多活十年和宣宗執政十年還是有很多的分別的,其影響足可以改寫歷史。


瀾僡小世界


1. 從朱高熾的性格、處事和處理政務能力會創造一個盛世偉業。

朱高熾生性端莊沉靜,言行識度,非常喜歡讀書。他沉著冷靜,做事有條有理。這個體態臃腫的大胖子還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殘疾的外表下,有一顆並不殘疾的、溫和的心。他登基之後,朱高熾回顧多年來的艱辛生活,對曾經支持過自己的文官集團大加封賞,某次退朝之後,他拉著重臣楊士奇、楊溥的手痛哭失聲,這是作為皇帝對臣子最高的信任了。

在對待建文遺臣方面,朱高熾能赦免盡皆赦免,不僅放回了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使得明王朝內部的矛盾得以緩解。從這一點上來看朱高熾心地仁厚,具備了太平盛世君王的基本素質。

他通過改組內閣,選用賢臣,裁減冗官,善於納諫等舉措實現了政治清明。此外,又明令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並且儘量避免牽連犯人的親屬。還在於他十分關注民生,心繫百姓。在思想上,朱高熾崇尚儒學,推崇仁政,他處處以仁君的標準要求自己,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正是朱高熾施以仁政,才為大明王朝十一年的仁宣之治開了一個好頭。如果給他更多的時間,相信他定會創造出一個盛世偉業。

2. 成功遷都到南京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長期以來,南京就是他的基本盤,自永樂二年(1404)立為皇太子他便長居南京,再從永樂六年(1408)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的明成祖朱棣歷次北伐,都是由皇太子朱高熾監理國政留守南京,因為北京皇城至永樂十八年(1420)才落成,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才宣佈遷都北京,至朱高熾登基北京成為帝國首都不過四年。朱高熾對朱棣的北征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北京;而他在南京監國的日子裡已經熟悉南京的情況,也感到那裡更為舒適。他只想依文治國,相比之下富饒繁華的南京跟吸引他。

於是在朱高熾登基半年後,他就安排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洪武帝的皇陵,並留在那裡負責遷都南京的一些準備工作,遷都是一件很複雜的大事,這麼大的事情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剛開始一個多月,明仁宗朱高熾在北京突然死了,皇帝的這一死,朝廷上下只能放下遷都工作,準備皇帝后事和新皇帝登基。此外他的大臣夏元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也強烈要求進行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朱高熾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因為這項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遷都是國之遷都是國之大事,一兩年內恐怕只能完成部分,若是朱高熾多活十年,想必會成功遷都回南京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