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

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

透露自己的信息給對方


一位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馬丁.懷特把人際溝通分為三類:

1、相互脫離式:雙方各說各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自拔。所以這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對話。

2、不對等式:談話之圍繞著一方說,讓另一方感到信息和地位不對稱。

3、互倚式:雙方對等地交換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並有利於雙方積極地對話。

第一類的溝通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談話。所以無疑最後是聊不下去的。

第二類中如果只是其中一方在說,而你只是做一個傾聽者的話,就容易讓人感覺你對自己的事情有所隱瞞,就會乾脆把你定義為一個不誠懇的人。

第三類也就是互倚式是人際溝通中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模式裡,最重要的原則是適當的自我表露。其實所謂的自我表露就是在溝通中適當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在這種自我表露中,雙方能夠增加對彼此的瞭解。並在相互支持與鼓勵中加深情感,從而促進關係的發展。

好的談話所包含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傾聽、發問和發表評論。如果你仔細觀察剛認識的人之間的,你會發現她們在交流中都會透露一些自己的個人信息。其實在交談的這幾分鐘裡互相交換,可以瞭解雙方是否願意繼續交流下去。

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以下給出了三點建議:

一、每次只說一點點

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

透露自己的信息給對方

如果你們剛認識的話就不要直接把你比較重要的信息全盤托出。但是如果你渴望跟對方進一步聊下去那你需要向對方透露一點你的信息。你不需要說的太多,每次只說一點點就可以了。如: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你可以跟對方分享了一下你一些的愛好。如果之後還會有第二、第三次甚至n次的見面的話,你可以跟對方聊你的家庭背景,還有眼下的一些事情,還有工作都可以聊。因為談話的對象是你完全信賴的。

初步印象很重要,初步聊天的情況會決定對方如何認識你,認識的是什麼樣的你?當你確認對方是值得你信賴的時候,你再去說那麼多,否則的話最好還是以對自己隱私保護一些。

二、有選擇地告訴別人你的工作

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

透露自己的信息給對方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情況,就是當別人突然問起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時候你會感覺有點兒不自在。你會怕別人對自己造成偏見。如果你僅僅因為感覺不好而拒絕回答問題的話就容易冷場。對方就會感到奇怪,認為你對對方沒興趣,最終導致話題冷場。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跟對方成為朋友的話,你的“秘密”怎麼能守得住呢?

懷特教授認為,雖然好的社交併不鼓上來就直接問別人工作。但是如果真的有人問的話你還是需要做一些簡單的回答,要不然就冷場了。

假如你是寫文章的、做視頻的,你就說:我是做互聯網運營工作。

假如你是正處於發展時期的業務員,那你可以回答對方:我是從事業務類工作的。

如果你願意向對方談論你的工作,當你透露完自己的工作信息之後你可以反問對方一句。“我的工作是什麼主要做什麼的。你呢?現在做什麼工作的?”

如果你不想談論你的工作,你就簡單的回答一下對方工作的事情,“我的工作是做~,但是我個人平時喜歡做~”最後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把對話引導到自己希望發展的方向上來。

三、你不會失去隱私

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

透露自己的信息給對方

懷特教授希望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細節不等於秘密。在談話中,你完全不必過分在意自己的秘密會被別人知道,因為即便你談了一些自己的個人生活細節。別人也不會去發現什麼秘密。

而且如果你們不相互透露一些自己的信息的話,你們之間是不會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但是有一種情況除外。就是在工作場合“我不喜歡這份工作”如果你不想丟了飯碗的話,這份這話就不要說。

人有防範心雖好,但是過度的防範別人只會讓人們去疏遠你。所以我們相互透露一些自己的個人信息給對方。可以促進建立信任關係。所以禮節性的問題,你完全可以主動去透露一些關於自己的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你們之間的瞭解,還能很好地建立你們之間的關係。但是你並不需要過度的去剖析。

如果您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感謝您的閱讀,明天見~~~

剛見面,我們什麼時候說自己有助於和對方建立起信任關係呢?

​關注【職場微視角】

​關注【職場微視角】,每天3分鐘,助力職場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