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代表委員共話協同發展:聯建聯防聯治 保護三地生態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建議

探索京津冀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利用


本報北京專電(北京日報記者 武紅利)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大率先突破領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體現。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建議,探索實行京津冀三地跨行政區域的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利用,細化相關規劃和法規政策,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李成貴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攜手防治汙染、共護碧水藍天,成果顯著。藍天在增多,河流在變清,綠色在擴展,生態屏障更堅實。其中,農業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休慼相關。過去三年,北京農科院牽頭成立了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74家成員單位入駐。聯盟在京郊,河北張家口、承德、保定、衡水等地,圍繞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和麵源汙染防治、生態修復、農業景觀營造、高效節水蔬菜生產等綠色農業發展技術體系開展了聯合攻關和示範推廣,取得了許多成果。“比如我們研發的大白菜單粒播種技術至少可以節水50%,對壩上地區發展節水蔬菜意義重大。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技進步來推動農產品和生態環境產品雙贏,拓展可能性邊界。”

談及三地生態保護中遇到的難點,李成貴認為,京津冀產業選擇及對環境目標的要求不一致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三地生態治理進程。李成貴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要協調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三地應在這方面加大研究,率先探索,形成生動實踐。要明確環保和經濟發展並非此消彼長。“我瞭解到,瑞典從1990年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0%,而同一時期,經濟增長60%。這進一步佐證了這個觀點。”他建議,三地統一觀念,設定更加系統全面的環保目標,統一執法標準,確保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在京津冀範圍內皆無法落地。

如何創新機制,實現京津冀三地聯建聯防聯治?李成貴指出,應探索三地跨行政區域的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利用。應借鑑先進國家經驗,加強研究,著力從自然資源管理的角度創新制度,進行政策安排。其次,要進一步細化相關規劃和法規政策,力爭做到對所有生態環保問題處處有定義,處處有詳盡的解釋和解決辦法,以便更好落地執行。此外,還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研究推進碳匯交易、水資源利用補償、土地資源異地置換等重大問題,協調好三地的利益關係,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建議

大清河流域汙染治理突出三地協同


本報北京專電(記者 劉平 韓雯)“生態環境保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方面,要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說,對於流經京津冀的大清河流域汙染治理,更應突出三地“協同”,特別是雄安新區建設會給協同治理大清河流域環境汙染、改善該流域下游生態環境帶來巨大機遇。

大清河流域區域包括北京市房山區、豐臺區,河北省涉及雄安新區、保定市、滄州市和廊坊市,天津市涉及西青區、靜海區和大港,雄安新區位於大清河流域的腹地。張金英說:“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大清河流域下游存在著水量逐年下降,水質汙染嚴重;坑塘汙染嚴重,土壤存在潛在安全風險;工業園區眾多,水土汙染情況不明等問題。只有協同治理,才能根除汙染。”

張金英建議,大清河流域下游城市應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協調京津冀大清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首先要給予扶持政策,加快該流域的產業轉型升級。由國家生態環境部牽頭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編制標準依據。研究探索汙染治理、生態修復、溼地保護、景觀建設、周邊發展相互結合的投融資體系,制定該流域創新融資政策,解決汙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資金投入不足、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資金困難等問題。

“同時,還要創新工作機制,搭建高效的流域合作治理管理平臺。建立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密切配合的作戰模式,形成工作合力。”張金英建議,三地應共建先進的共享監測預警體系,及時提出相應對策,不斷完善大清河流域汙染綜合防治體系。從流域視角科學編制該流域生態環境整治方案,將河道形態、河流的生態環境功能與需水類型結合起來,科學編制河道生態功能區劃和預測生態需水量,與上游協調保證河道生態基流。

對於如何提高對大清河流域重點汙染源的自動監測能力?張金英表示,京津冀三地要協同建設大清河流域智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重點推進大清河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在流域重點排汙單位全部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設備,更重要的是,要與環保部門聯網。

全國人大代表、廊坊市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方金華建議

讓百萬畝平原森林染綠京津走廊


本報北京專電(河北日報記者 馬彥銘)生態建設,林業是基礎;美麗中國,綠色是底色。全國人大代表、廊坊市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方金華建議,發展林業產業,要增加優質林產品供給,加強科技創新,走綠色發展之路。

方金華代表介紹,特殊的區位賦予了廊坊為京津提供生態保障的特殊使命。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周邊綠化為重點,努力做到“與京津雄生態規劃一張圖、生態建設一盤棋、生態保護一張網”,廊坊正以打造京津保平原生態過渡帶核心區為目標,全力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到今年8月底,廊坊市森林覆蓋率有望達到33%以上。

“綠色正成為廊坊的最美底色,生態正成為廊坊的第一品牌。”方金華代表說,目前廊坊市已形成以大面積森林為主體,以高速、高鐵(鐵路)、國省幹道和主要河渠路堤等帶狀森林為骨架,以縣鄉村道路線狀森林為網絡,以公園、遊園、村莊團狀森林為節點,點線面、帶網片、林園水相結合的平原森林生態安全體系。

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不僅是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打造廊坊城市特色品牌的客觀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方金華代表認為,當前林業產業發展要在高標準規劃種植、林地的利用與保護、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精準發力,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把造林綠化與培植產業相結合,把造林綠化與農民增收相結合。

作為一名林業技術人員,方金華代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奔波在林業生產一線。在工作中,她特別注重林果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和推廣。利用京津冀三地林業技術交流合作時機,她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和果農赴北京通州區參觀梨樹密植省力高效栽培技術,桃樹、蘋果樹樹體結構改造技術等新品種新技術,並在三河市、霸州市、永清縣等地建立5個示範點。“這些新技術是對傳統栽培模式的變革,大幅度提高了果品質量和林果業效益。”

方金華代表說,以植樹造林為依託,廊坊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延長林業經濟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加快了林業轉型升級。“百萬畝平原森林不僅染綠了京津走廊,還成為廣大百姓的‘綠色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