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我读了十几本写作书,然后绝望了


这个春节我读了十几本写作书,然后绝望了


01

作为一个自由散漫的写作者,我承认,从小学写作文起直到现在,几乎写任何东西都是“凭感觉”,从没有遵循过任何套路。

“如果我学一些技巧,一定会有个蜕变吧……”

于是,这个春节,我集中阅读了十几本关于写作的书籍,想要一夜之间大变身,从此躺赢。

可是读完之后,我绝望了。

即使是最顶尖的作家,所能告诉你的方法,也只是“不停地写”而已。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提到“持之以恒,不乱节奏”的重要性,他每天都集中写作至少三、四个小时,为的是“将自己有限的才能汇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

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说,“哪怕没有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

严歌苓30年来,坚持每天写作6个小时,她说,“他不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的话,肯定会想编一编就能故事写出来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认认真真的职业写手,只能像我这样,用很笨的办法。”

我还想要向文学大家取经,于是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和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文心》,找到的答案也不过是:在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仔细认知、有条理地推理判断的习惯;通过不断的练笔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说:“当你开始构思一个科幻小说时,你已经超过80%想当作家的人;当你开始动笔写小说的时候,你已经超过80%构思写小说的人;当你写完一个完整的科幻小说并且投稿,你已经属于百分之一的人了。”

你看,除了脚踏实地,日拱一卒,哪有什么秘诀可言。

我开始后悔为什么花了这么多天读书,而不是却结结实实地写几篇文章。

02

很多人都认为“能写”是一件天生的事。

比如我关注的公众号“栩先生”,文章引经据典,见解深刻,经常被很多百万、千万大号转载,我就以为这位“栩先生”才华横溢。

可是看他最近写的一篇文章,说自己本职工作非常忙,经常周末都要加班,所有文章,全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碎片时间以及深夜里,查阅、积累、思考、写作出来的。

比如他为了写国企的历史,看的相关书籍,估计比写一篇博士论文还多,查阅的资料更是无数。

这个春节我读了十几本写作书,然后绝望了


我才知道,所谓“文章写的好”,不是你会玩弄点辞藻,讲几句似懂非懂、看似很有内涵的“金句”,也不是动不动就“看透人生”,更不是故作高深。而是,你思考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困惑的东西,你通过思考,为所有人的痛苦找到一条出路。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更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

没有什么聪明或者捷径,能让你写的毫不费劲。

03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这是为什么呢?

不要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在他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只要一有时间,湘军就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断草断粮,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

就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在个人层面也是这样,要想走出困境或取得胜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个突发奇想,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时机来临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04

罗振宇在今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了“长期主义”的原则:

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一套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这其实就是长期主义的原则,做一件事,长期地去做,持续地去做。

所谓的伟大,有时候就是这么回事,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那些匠人,临摹一幅画临个七八年,修个木器干到退休还没完,缂丝一个月也缂不了几寸。

这些工作,聪明人都干不了。

其实,就算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干成了也是一种成功。

时间从来都不会撒谎。

最后,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不怨天尤人,而是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进步一点,有一天再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