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藝術家』欄目,傾聽藝術靈魂的聲音。藝術沒有金字塔,每一個心懷藝術夢想的人都值得被期待、每一個行走在藝術旅途上的人都應該被尊重。我們是藝+,永遠在發掘藝術的路上。

藝+專訪|黃京

平靜而強烈,自由而無用。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黃京

1987年出生於廣州,201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攝影與數碼藝術專業,2011年獲得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新人獎,2015年擔任了Leica J攝影大師賽的月賽評委。出版個人攝影集《憶》、《三三二二》,曾在德國索爾姆斯徠卡畫廊、法國巴黎Salomon-Duval畫廊、香港F22 foto space、香港國際機場、荷蘭Foam攝影博物館、漢堡Deichtorhallen博物館、FOTOYARD等舉辦過個人攝影展。

以下為訪談內容

藝+: 從獲得徠卡大獎到現在已近跟過去了7年,這中間你嘗試過獨立攝影師、畫廊策展人這樣一些工作,你現在是怎樣的一個生活狀態,還是會每天揹著相機出門拍照嗎?

黃京:之前在美術館工作了三年多,從美術館出來以後就專心花一年時間做了本畫冊《三三二二》 。然後因為畫冊而有一個契機在香港F22辦了個個展,基本就把時間花完了。哈哈,平常接點散活幹幹吧。拍照是每天都在拍的,這個習慣應該不會有多大改變了吧。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你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黑白膠片拍攝,黑白照片有粗燥的顆粒感和強調光影的視覺感,但這只是籠統的來說,我覺得每個人應該也會有自己偏愛這種風格的理由,對你來說,為什麼更喜歡拍攝黑白的作品?

黃京:其實就是彩色拍不好(笑),彩色對於我來說還挺陌生的,黑白比較熟悉,後期處理的空間也大,比較能適應我這種生活在顏色比較難看的地方的人。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這麼多年的攝影經驗,你認為,一張好的照片,最重要的是什麼?

黃京:耐看吧,就是過了多久看都覺得好看。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你的作品就像是慢慢地,慢慢地把城市中的一些角落裡被遺棄的舊物一點一點的攏起來,然後覺得有的還不錯,還能用,也沒有目的性。很多攝影師有明確的主題,這讓他們的攝影看上去像是某種程度的尋找,而你的拍攝過程更像是等待著偶遇,這跟你的性格有關嗎?你為什麼喜歡這樣漫無目的的拍攝?

黃京:因為可能我這個人就不是項目型的人吧,如果去做項目我會覺得在工作,沒有什麼樂趣。漫無目的地拍既可以消磨碎片的時間,也沒那麼大負擔,好照片有就更好,沒有也沒關係咯。而且我感覺偶遇更容易產生一些巧合,對我來說巧合的滿足感是很大的,比起去尋找而言。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我的照片像是一面鏡子,來看的人,

照到的都是他自己。

像是某些勾起記憶感覺的元素,

所以我的第一本畫冊名為RECALL《憶》。

藝+:我在你豆瓣的主頁上看到你給你其中的一個相冊命名為“有意思而無用之片”,你能談談你對藝術或者攝影作品的“有用”和“無用”的看法嗎?你認為世界需要攝影師嗎?

黃京:那句話是“自由而無用”,是復旦大學的校訓。沒有什麼是一定被需要的,東西產生了就是產生了,地球沒了攝影更不會不轉。如果我認為我的攝影是有用的,被人需要的,那麼就會掉入到無限的混沌裡,各種影響因素都會來影響它。所以我如果認定它是沒什麼用的,那事情就簡單得多了。雖然很難做到 “我自己喜歡就ok了” 的狀態,但我希望無限接近這種狀態。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生活是條很長很長的河,我在河灘上往前走著,看見漂亮的石頭就撿起來,

揣兜裡,回家再分類。

藝+:你真正開始被攝影圈關注肯定繞不過那次的徠卡大獎,那個時候你非常年輕,可以說是一夜之間變成炙手可熱的新星,當時也接受了無數媒體的採訪,我在網上看到了一些相關的文字。那麼這些年過去,再回去看那一次的獲獎,有什麼新的感想嗎?

黃京:貌似沒什麼新感受了,畢竟過去那麼多年了。但這個獎確實為我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人們對我的身份的認同讓我做事情方便很多之類的。別人因為這個獎而選擇相信我。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從那次獲獎之後,徠卡就像是在你身上貼上了一個標籤(或者一個頭銜),就像是一個鑽石打造的王冠,華麗,但是也挺沉的吧,會不會有的時候也會懷疑一下大家喜歡的到底是你的作品還是你的標籤?

黃京:不用懷疑,一定是這樣的,而且應該是絕大多數。因為人與人的關係基本是建立在誤解之上的。這個標籤對我來說也蠻好的,剛才說了,帶來了很多便利。一開始對我自己也有蠻大影響的,膨脹係數不可能為0。哈哈,現在慢慢也習慣這種感覺了。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看到了一些你近期的作品,其實你的風格在發生改變,可能這種改變不易察覺,但是我個人認為你的作品比起之前“語焉不詳的敘述”變得更加詩意和抽象,用這次展覽學術主持金丹的話來說,你作品中呈現了“一個看似非現實的世界”,這種微妙的變化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黃京:照片當然會有變化,生活一切都在變——變老,變胖,變懶,變窮,變頹廢。除非真是個機器。其實最不想討論的就是作品,哈哈,因為我自己也很難解答。具象的圖像感受要翻譯成抽象的概念和語言,是很難的,需要像金丹這種有抽象具象翻譯能力的人來做。所以我十分依賴他們。反正總也是在加深誤會,但這時候誤會又其實是件好事,正反兩面都有吧。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你的作品是否也會融入其他領域的觀念的影響,或者其他的藝術形式給你帶來的靈感?

黃京:這是當然了,其實平常花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接受其他領域的觀念洗腦:音樂、藝術、歷史、科學,亂七八糟,甚至是烹飪、養狗、修車、越野、股票、開飯店。一天到晚接受的東西其實很多很多,但這些領域的東西倒不會那麼直觀體現在攝影裡,只會默默地影響我的行為。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出道”至今,很多人收藏過你的作品,你會關心是誰收藏了他們嗎,你希望你和收藏你作品的這些人之前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黃京:我的作品都是認識的朋友幫襯比較多,他們大部分都是掛在了家裡的牆上。我覺得這對我是莫大的幸運,他們能每天都被觀看,這就是我之前講的,好的作品是耐看的。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憂慮是一種求生技能

剩餘熱量的好去處

生產一幅拼圖要四五年

那是不完整的

黴舊潮溼的沙發

透露著俄式的暴力

藝+:森山大道在一次訪談中說,拍的越多,就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你在拍攝或者生活的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不確定感?會影響你拍照嗎?

黃京:我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一團混亂,然後這些混亂再互相影響,更加混亂。我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去想明白生活的奧秘,發現不是我的大腦能運算的。但這好像又不怎麼影響我按快門的心情。按快門很快樂,可以感受操作相機帶來的快樂 旅行帶來的快樂,看見好看的東西的快樂,這些感受是很直觀,很上癮的。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攝影集《 III III II II 》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黃京:“我們不得不切割時間以確認自己”

藝+專訪記者Chi

藝+專訪的對象既有傳統的老一輩,也有當代的年輕人,傳承與新銳交織、滄桑與活力碰撞、民族與世界融合,所有外在的光怪陸離之下,唯有對藝術的摯愛與虔誠永恆不變。每一次專訪都是對藝術真我的求索,大道無涯,吾道不孤。

歡迎來到藝+,期待你分享的藝術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