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v0137u2jwbp.html


歌唱的好魔性,但仔細想想好像都是我們平常會對孩子說的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首歌,它的歌詞是這樣的: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後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 你的書、你的午飯、你的作業呢? 拿外套戴手套,還有圍巾和帽子別忘了!......


語速非常快,聽得我都快魔怔了,不過,這不就是我們這些當媽的真實寫照嗎?

每天都在不停地叨叨叨叨叨叨,生怕孩子冷了、熱了,上學遲到了,作業做不完......

十遍不夠、二十遍,二十遍不夠、三十遍,就希望孩子能夠記住,明白我們的苦心。

可是,很多時候都事與願違,不管我們怎麼苦口婆心,正過來反過來叮囑,孩子都不聽,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或者假裝聽不見,有時還會對我們的嘮叨表現出極度的不耐煩。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為什麼?

心理學上專門有一個超限效應來解釋這種現象。


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來源於一個小故事,是關於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

據說,有一次他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牧師講得很感人,打算馬上捐款。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可是,十分鐘過去了,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開始有點不耐煩了,決定少捐點,只捐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決定1分錢也不捐了。

最後,牧師演講結束,開始募捐了,憤怒至極的馬克·吐溫非但沒有捐錢反倒還從募捐箱裡拿了兩塊錢。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心理學上,把這種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為什麼會出現超限效應?

其實,每個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

比如,當孩子犯錯,我們批評他,他其實心裡內疚了,只不過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心理平衡,採取行動。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但我們看到他沒有“幡然醒悟”、“令行禁止”,又會馬上開始重複說和批評。這時,孩子就會萌生厭煩情緒:“怎麼老這樣說我?說了一遍還說第二遍、第三遍,煩不煩。”

他的反感情緒剛上來,還沒有消散呢,我們看到他一臉的不耐煩,就又開始重複批評,甚至把批評上升到了道德評價。

這時,孩子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了:你要我去幹xx吧,我偏不去,看你怎麼辦。

於是,親子戰爭爆發了。

這就是超限效應,我們對孩子的說教和批評,重複的次數越多、持續的時間越長,跨過了孩子可接受的合理範圍,我們說的話越沒有分量,甚至產生了反向作用。


怎樣才能避免出現超限效應?

1. 指令清晰明確,切實可行

心理諮詢師 Linda Reddy 博士提出,超出3個步驟的動作,對孩子來說不太容易理解和記憶,所以,在給孩子指令時,我們需要把步驟說得很清晰,並且儘量把話說明白、說簡潔。

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我們希望他馬上回房間做作業,然後收拾屋子、洗澡,睡覺。

我們可以這樣做:

盯著孩子的眼睛,溫柔地喊他的名字,先引起他的注意。

然後,給出一個3個步驟以內的指令:比如:“寶貝,快上樓,然後刷牙,馬上!”

接下來,我們可以給他一點時間反應,等大概15-18秒,看看他的動靜。

如果孩子照做,我們就馬上表揚他,如果孩子沒有動,我們可以再冷靜地重複一遍。

雖然,我們常說要尊重孩子,但那些必須遵守的規則或要做的事情面前,儘量不要以問句的形式,提供他選擇的餘地。不要讓孩子覺得,這件事他可做可不做。簡單明確的指令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 描述問題,表明感受,表達期望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對我們的話進行反應,是因為我們絮絮叨叨、長篇大論,中間還夾雜了很多批判性的情緒詞。

比如,我們想孩子收拾玩具,卻表達成了:“你怎麼就是不能養成玩完玩具收回原處的習慣呢?你看,你這樣邋里邋遢的,房間天天像豬窩,一點都沒有女孩子的樣,長大了,結婚了,看你怎麼辦。”

這樣,我們說是說完了,但是親子關係也僵了,孩子非但不做,而且還特別反感。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

①描述所看到的事實。比如,我看到我的新鋸子被仍在外面,被雨淋溼了。

②儘可能地傾聽孩子的解釋,避免說教,只有當孩子覺得被傾聽、被理解的時候,他才會考慮我們的感受。

③說出我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很生氣。

這部分描述儘量簡短清晰,因為,如果我們不停地說我們的鬱悶、憤怒,孩子就很難聽下去。

④表達我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後,能完好無損歸還。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你看,這個表達裡沒有負面的情緒,也沒有指責,裡面包含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以及時間和任務,指令清晰明確,更容易讓孩子抓住重點。

這樣,只跟孩子討論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帶指責和說教,孩子就更願意跟我們合作了。

3. 行動起來!

如果孩子不聽,或者是不做回應,那麼我們不如行動起來,把東西拿走,或者制止他。

叨叨叨,叨不出一個好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我之前專門寫了一篇“能動手就別叨叨”,才是面對孩子不聽話的關鍵和每個不自律的孩子,背後都受到了這樣的錯誤干擾的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如果孩子連行動都不管用,那我們可以直接讓孩子體驗自然的結果,讓他試試“吃一塹,長一智”。

沒有什麼比直接經驗更管用的了,而且孩子也應該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有當他經歷了自然後果,明白這樣做是行不通,錯誤的,才會明白我們的苦心。

講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覺得,超限效應很容易理解啊,後面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沒有什麼複雜的內容。

確實如此,道理和方法都很簡單。我們常常做不到,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被不好的情緒困住了。

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情,因為相互情緒的惡性循環,很快就能上升為親子戰爭。

所以,當我們想說孩子的時候,不妨自己先穩定下情緒,指令簡單點、儘量陳述客觀事實,實在不行就“直接動手”或者“乾脆放手別管”。

雖然不容易,但“學會閉嘴”真的非常重要,不要讓超限效應破壞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川媽說說

這是養娃必知法則的第2篇,想回顧第一篇的親可以戳這裡—>困住孩子的至暗時刻,往往是因為“野馬結局” | 養娃必知法則(一)。

辛苦養娃這幾年,一個特別深刻的體悟:孩子出現不好的態度和行為是很自然的,無論我們多麼努力,也不可能從開始就培養出“完美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應把它看成是“困難”,而應該是“機會”

每一次,我們抓住機會幫助孩子一起導正態度、修正行為,他都會因此獲得一次進步和昇華。

但往往過程不會順遂,常常包裹著不好的情緒,甚至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對抗。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先解決情緒問題,再去解決對錯的問題,並且首要解決的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問題。

只有我們自己先控制好情緒,管住自己的嘴巴,才能和孩子展開和諧有效的溝通,才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呵護好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我是川媽,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 、澳洲,目前座標北京,知名母嬰自媒體“mom看世界”的創始人。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來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