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v0137u2jwbp.html


歌唱的好魔性,但仔细想想好像都是我们平常会对孩子说的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午饭、你的作业呢? 拿外套戴手套,还有围巾和帽子别忘了!......


语速非常快,听得我都快魔怔了,不过,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当妈的真实写照吗?

每天都在不停地叨叨叨叨叨叨,生怕孩子冷了、热了,上学迟到了,作业做不完......

十遍不够、二十遍,二十遍不够、三十遍,就希望孩子能够记住,明白我们的苦心。

可是,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不管我们怎么苦口婆心,正过来反过来叮嘱,孩子都不听,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或者假装听不见,有时还会对我们的唠叨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为什么?

心理学上专门有一个超限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


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来源于一个小故事,是关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

据说,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打算马上捐款。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可是,十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少捐点,只捐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马克·吐温决定1分钱也不捐了。

最后,牧师演讲结束,开始募捐了,愤怒至极的马克·吐温非但没有捐钱反倒还从募捐箱里拿了两块钱。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心理学上,把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超限效应?

其实,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对于孩子来说也一样。

比如,当孩子犯错,我们批评他,他其实心里内疚了,只不过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心理平衡,采取行动。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但我们看到他没有“幡然醒悟”、“令行禁止”,又会马上开始重复说和批评。这时,孩子就会萌生厌烦情绪:“怎么老这样说我?说了一遍还说第二遍、第三遍,烦不烦。”

他的反感情绪刚上来,还没有消散呢,我们看到他一脸的不耐烦,就又开始重复批评,甚至把批评上升到了道德评价。

这时,孩子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了:你要我去干xx吧,我偏不去,看你怎么办。

于是,亲子战争爆发了。

这就是超限效应,我们对孩子的说教和批评,重复的次数越多、持续的时间越长,跨过了孩子可接受的合理范围,我们说的话越没有分量,甚至产生了反向作用。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超限效应?

1. 指令清晰明确,切实可行

心理咨询师 Linda Reddy 博士提出,超出3个步骤的动作,对孩子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和记忆,所以,在给孩子指令时,我们需要把步骤说得很清晰,并且尽量把话说明白、说简洁。

比如,孩子正在看电视,我们希望他马上回房间做作业,然后收拾屋子、洗澡,睡觉。

我们可以这样做:

盯着孩子的眼睛,温柔地喊他的名字,先引起他的注意。

然后,给出一个3个步骤以内的指令:比如:“宝贝,快上楼,然后刷牙,马上!”

接下来,我们可以给他一点时间反应,等大概15-18秒,看看他的动静。

如果孩子照做,我们就马上表扬他,如果孩子没有动,我们可以再冷静地重复一遍。

虽然,我们常说要尊重孩子,但那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或要做的事情面前,尽量不要以问句的形式,提供他选择的余地。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件事他可做可不做。简单明确的指令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 描述问题,表明感受,表达期望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对我们的话进行反应,是因为我们絮絮叨叨、长篇大论,中间还夹杂了很多批判性的情绪词。

比如,我们想孩子收拾玩具,却表达成了:“你怎么就是不能养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呢?你看,你这样邋里邋遢的,房间天天像猪窝,一点都没有女孩子的样,长大了,结婚了,看你怎么办。”

这样,我们说是说完了,但是亲子关系也僵了,孩子非但不做,而且还特别反感。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①描述所看到的事实。比如,我看到我的新锯子被仍在外面,被雨淋湿了。

②尽可能地倾听孩子的解释,避免说教,只有当孩子觉得被倾听、被理解的时候,他才会考虑我们的感受。

③说出我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很生气。

这部分描述尽量简短清晰,因为,如果我们不停地说我们的郁闷、愤怒,孩子就很难听下去。

④表达我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后,能完好无损归还。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你看,这个表达里没有负面的情绪,也没有指责,里面包含我们对孩子的期待,以及时间和任务,指令清晰明确,更容易让孩子抓住重点。

这样,只跟孩子讨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带指责和说教,孩子就更愿意跟我们合作了。

3. 行动起来!

如果孩子不听,或者是不做回应,那么我们不如行动起来,把东西拿走,或者制止他。

叨叨叨,叨不出一个好孩子,学会闭嘴才有效!


我之前专门写了一篇“能动手就别叨叨”,才是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关键和每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都受到了这样的错误干扰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如果孩子连行动都不管用,那我们可以直接让孩子体验自然的结果,让他试试“吃一堑,长一智”。

没有什么比直接经验更管用的了,而且孩子也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当他经历了自然后果,明白这样做是行不通,错误的,才会明白我们的苦心。

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觉得,超限效应很容易理解啊,后面提供的解决方案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内容。

确实如此,道理和方法都很简单。我们常常做不到,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被不好的情绪困住了。

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情,因为相互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快就能上升为亲子战争。

所以,当我们想说孩子的时候,不妨自己先稳定下情绪,指令简单点、尽量陈述客观事实,实在不行就“直接动手”或者“干脆放手别管”。

虽然不容易,但“学会闭嘴”真的非常重要,不要让超限效应破坏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川妈说说

这是养娃必知法则的第2篇,想回顾第一篇的亲可以戳这里—>困住孩子的至暗时刻,往往是因为“野马结局” | 养娃必知法则(一)。

辛苦养娃这几年,一个特别深刻的体悟:孩子出现不好的态度和行为是很自然的,无论我们多么努力,也不可能从开始就培养出“完美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应把它看成是“困难”,而应该是“机会”

每一次,我们抓住机会帮助孩子一起导正态度、修正行为,他都会因此获得一次进步和升华。

但往往过程不会顺遂,常常包裹着不好的情绪,甚至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对抗。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去解决对错的问题,并且首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

只有我们自己先控制好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巴,才能和孩子展开和谐有效的沟通,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呵护好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 、澳洲,目前坐标北京,知名母婴自媒体“mom看世界”的创始人。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来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